【摘 要】
:
地处扬子与华夏板块结合带的江西信江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盖层岩石组合,即下部为早白垩世火山岩,上部为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红层)。陆相红色碎屑岩是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对丹霞地貌特征的主要描述,也是该地貌类型的判别依据之一。然而,对我国信江盆地的主要丹霞地貌进行横向比较时,发现丹霞地貌的颜色存在一定的色差。这一色差受自然光照及人眼色觉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扬子与华夏板块结合带的江西信江盆地内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盖层岩石组合,即下部为早白垩世火山岩,上部为晚白垩世至古近纪的陆相红色碎屑岩(红层)。陆相红色碎屑岩是丹霞地貌的成景地层。“色如渥丹,灿若明霞”是对丹霞地貌特征的主要描述,也是该地貌类型的判别依据之一。然而,对我国信江盆地的主要丹霞地貌进行横向比较时,发现丹霞地貌的颜色存在一定的色差。这一色差受自然光照及人眼色觉差异等因素影响,导致颜色描述更具主观性和经验性,缺乏定量性与规范性。因此,本文选取江西信江盆地中出露的红层(龟峰群和赣州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全境范围内的野外实地调查和采样工作,利用SVC HR-768便携式地物光谱仪测定243个岩石样品反射率,将所有光谱数据进行了CIE L*a*b*色彩空间转换,获得全部样品的仿真颜色。得到以下结果:(1)信江盆地白垩纪红层各个样品对可见光的吸收和反射情况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即:不同样品之间的反射光谱波形相似,但反射率值不同,新鲜样品在551~608nm光谱区间迅速上升,形成1个反射陡坡,而表面风化严重的样品在此光谱区间内缓慢上升,并大多在682nm附近有明显的吸收谷。此外,在565nm处,新鲜样品与风化样品反射率存在拐点,在350~565nm波长范围内新鲜样品反射率低于风化样品,而565~2500nm波长范围内新鲜样品反射率高于风化样品,可能与铁含量有关。(2)将样品的光谱数据通过光谱三刺激值转换为对应的仿真颜色(即CIE L*a*b*色彩空间值),发现样品颜色与仿真颜色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光谱数据与颜色系统之间的转换切实可行,且精确度较高。此外,将样品的L*a*b*值投影到CIE L*a*b*三维矢量空间,数据全部位于a*+~b*+空间象限内,证实了红层偏红色的呈色特征。样品在CIE L*a*b*三维矢量空间的位置可以划分出5个区域,即橙粉色系、黄褐色系、棕红色系、灰紫色系及黑褐色系。该色系为红层颜色的划分提供了定量依据。河口组主要呈现色系为橙粉色系和棕红色系;塘边组主要呈现色系为黄褐色系和橙粉色系。(3)将样品仿真颜色与国际标准色卡逐一进行对比,在国际标准色卡中筛选出与仿真颜色最相近的若干个色号,并以DE2000色差计算法最终确定样品与标准色卡色号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河口组样品的色号主要为玛瑙棕色、铁锈色、梵戴克棕色及曼越莓红色,其中砾岩多呈梵戴克棕色和曼越莓红色,砂岩多呈玛瑙棕色和铁锈色;塘边组样品的色号主要为铁锈色、玛瑙棕色、栗棕色和金棕色,其中砂岩多呈铁锈色、栗棕色和玛瑙棕色,粉砂岩、泥岩多呈金棕色。(4)结合样品的野外产出特征,河口组色系表现为从盆地东北盆缘至盆南缘呈现橙粉色系、棕红色系—橙粉色系—棕红色系的变化规律,塘边组色系表现为盆地中部从东至西呈现黄褐色系、橙粉色系—橙粉色系—橙粉色系、棕红色系—棕红色系的变化规律。红层的色系的变化可能与岩性和风化程度有关,随岩石粒径增大,样品L*值(亮度)有下降的趋势,而a*/b*有上升趋势,红色调逐渐增强,黄色调逐渐变弱;覆盖地衣的风化样品会导致红层颜色变深,呈现索马里棕、摩卡黑和余物灰红色,风化样品还与矿物水解有关,导致红层颜色变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氧化铁的含量变化。本论文对于红层颜色的量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华南白垩纪盆地以发育陆相红色碎屑岩为特色,是认识白垩纪温室气候的重要陆地窗口。会昌盆地位于江西省南部,是我国华南晚白垩纪众多陆相断陷盆地之一,对盆地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学研究,有助于推动对白垩纪温室气候的认识。本文通过对会昌盆地寨下剖面野外观测、样品岩矿鉴定、粒度分析、碎屑颗粒统计、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和色度分析,主要研究晚白垩世周田组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与古气候。根据岩性变化特征,周田组红层剖面可以分成
浙北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滨太平洋成矿域、扬子陆块铀成矿省的天目山铀成矿远景带。浙北地区在中生代火山活动较为活跃,并具有较好的铀矿成矿潜力。多年的勘查成果表明,张家坞(605)铀矿床是浙北地区最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然而该矿床以往工作只是基于铀矿找矿勘查进行,未进行深入研究。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很是缺乏,制约了矿床成因认识、成矿模式的建立及浙北地区火山岩型铀矿下一步的找矿勘查工作。为
将浓厚工科特色与新时代信息技术和育人理念相结合,提出“三位一体,多措并举”的自动化实验室安全建设方案与路径。以信息化、实验室平台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为主体,借助“互联网+”、智慧监控平台、网站等措施完善信息化建设,建设“自上而下”定位准、可执行、有成效的实验室平台,构建基于成果教育理念的“安全闭环”实践课程体系。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成果,思考实验室安全建设的改进方向和建设点
义敦地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由昌台弧、乡城弧和中甸弧组成的具有火山弧性质的地体。近年来,研究者将目光从青藏高原内部转向了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南缘地区,并对该区的岩浆作用、构造活动、矿产形成、河流演化等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对藏东缘义敦地体中生代花岗岩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这不仅制约了有关该地体中生代以来地壳隆升过程的深入理解,还限制了区域找矿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更为重要的是,义敦地体的抬升与剥露过程
蚀变岩型矿石是热液型金矿床中重要的矿石类型,其形成与水岩反应密切相关。位于扬子地块东南缘的江南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带,黄金洞金矿处在江南造山带中段湖南省东北部(以下简称“湘东北地区”),其金矿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共伴生元素多,是该区代表性金矿之一。前人将黄金洞金矿的矿石类型分为三种,即石英脉型、角砾岩型和蚀变岩型,前两类矿石品位高,且石英脉型是前人的研究重点,而对蚀变岩型矿石的研究程度较低。最
构造变形产生的扩容区在许多热液矿床的形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先存构造属于构造薄弱部分部位,在后期变形中更容易发生活化形成扩容区,从而形成矿质元素沉淀的场所。江南造山带是华南重要的金(多金属)成矿带。江南造山带自新元古代形成以来,经历了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多期陆内构造-岩浆事件,产出了大量由构造控制的金(多金属)矿床(点)。位于江南造山带的黄金洞金矿区构造破碎带十分发育,控制着矿体
赣杭铀成矿带东起浙江绍兴、西至江西永丰,位于扬子块体和华夏块体拼接部位。该成矿带内的火山铀矿盆地赋矿围岩基本以酸性火山岩为主,马荃盆地是为数不多的以中性火山岩为赋矿围岩的含铀矿盆地。但其岩石类型、岩石系列归属存在一定争议,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等基础地质问题尚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此,本文以马荃盆地中性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研究。马荃盆地中性火山岩呈
朱溪钨(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江南造山带的东部、新元古代江绍拼合带的北侧,产在塔前-赋春晚古生代浅海相碳酸盐岩盆地中,该矿床是近几年来在赣东北发现的一个超大型矿床。本文在野外调研与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对典型蚀变矿物(辉石、符山石、绿泥石)的矿物化学特征、不同成矿阶段不同矿化类型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下主要成果:(1)查明了该矿床主要矿化类型-矽卡岩矿床的成矿阶段及矿物组合特征。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岩浆活动较为频繁,其中以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发育。安徽省岩浆岩出露面积达13000 km~2以上,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均有发育,以大别山、长江中下游以及皖南地区较为集中,安徽省目前地热能开发利用也主要集中在这三个地区。本文以安徽省岩浆岩作为研究对象,在安徽省不同地区共采集具有代表性的172个岩浆岩岩石样品。对其展开放射性生热元素、岩石密度和热导率分析测试,并系统收集前人有关安徽省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城市居民点分布的讨论主要是侧重于地理环境。但追根溯源,地理环境是地质背景在地表的表现形式,是构造运动的产物。本研究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从地质背景角度探讨地质对地表环境的塑造作用,从而对社会发展,尤其对城市发展带来的制约影响,来揭示地质、地表和居民点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地质图、大地构造图、数字高程模型(DEM)、谷歌地球影像和统计年鉴中的社会经济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