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欧元区正式建立,欧元作为共同货币启用。2002年7月,欧元区首批成员国的原有货币退出流通领域,欧元成为欧元区的唯一法定货币。作为第一个践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货币区,欧元区自建立以来一直广受各国学者关注,但大多数学者都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欧元对成员国的正面影响上,如欧元对成员国贸易的促进作用,较少有人研究欧元的负面效应。加之欧元区整体的贸易余额一直保持均衡,因此现有研究较少把欧元区与贸易失衡联系在一起。直到2009年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与此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才使人们开始反思欧元对成员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但依然只有少数学者将危机爆发的原因与欧元以及欧元区的贸易失衡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欧元对欧元区贸易失衡的影响为研究重点,以欧元区10国(德国、爱尔兰、荷兰、奥地利、芬兰、希腊、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与葡萄牙)为研究对象,以1990-2007年为研究窗口,从历史演进、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从贸易规模与贸易结构两个方面对欧元区的总体贸易在欧元启动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根据各国贸易余额的变化方向,将欧元区10国划分为贸易改善国与贸易恶化国。结果发现,在欧元启动后,贸易改善国的出口增速与进口增速都出现了提高,贸易余额得到改善;贸易恶化国的出口增速减缓,进口增速提高,贸易余额出现恶化;而欧元区整体的贸易余额保持均衡。其次,欧元启动后,欧元对两类国家的贸易余额造成非对称性影响的原因主要可归结为四点,即贸易成本效应、追赶效应、融资便利效应以及竞争力效应。(1)贸易成本效应通过成本的下降促进欧元区的贸易增长,通过竞争的加剧使两类国家的受益程度出现分化。(2)追赶效应通过经济收敛预期改变了成员国的消费、储蓄与投资行为。贸易改善国倾向于增加储蓄,减少投资,使其贸易状况得到改善,贸易恶化国则倾向于减少储蓄,扩大投资,导致其贸易余额出现恶化。(3)融资便利效应通过利率渠道影响贸易恶化国的储蓄与投资,同时通过改善其融资环境和降低其融资成本,促使贸易恶化国债务水平提高,最终使其贸易赤字扩大。贸易改善国的情况与贸易恶化国恰好相反,其贸易余额得到改善。(4)竞争力效应通过影响成员国的实际汇率,使贸易恶化国的竞争力下降,贸易状况出现恶化。贸易改善国反之。最后,采用欧元区10国1990-200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欧元对欧元区贸易失衡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欧元区整体而言,实际人均GDP水平较低,初始利率水平较高,或是实际汇率出现升值的国家倾向于出现贸易恶化,反之则易出现贸易改善。而在剔除追赶效应、融资便利效应与竞争力效应之后,欧元进一步提高了贸易改善国的贸易余额,而使贸易恶化国的贸易状况出现恶化。在对两类国家分别做固定效应检验后,我们进一步发现,贸易改善国的追赶效应较为显著,而贸易恶化国的竞争力效应更为显著,并且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贸易余额受追赶效应的影响也不同。当一国收入水平较低时,经济增长会先导致贸易账户恶化,随着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贸易状况会逐渐得到改善。我们认为贸易恶化国应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竞争力,改变储蓄习惯与消费行为,从而改善其贸易账户。同时,我们认为欧元区的准入标准中应增加对成员国经常账户或贸易账户的约束,使成员国的贸易失衡水平能控制在可持续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