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目的通过针刺左、右“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全层、毛发层、皮肤层、肌肉层、腹膜层、腹膜下组织层)观察回肠和近端结肠效应的差异。2.研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分为6组,分别为刷毛组,针刺全层组,针刺皮肤组,针刺肌肉组,针刺腹膜组,针刺腹膜下组织组,每组8只。通过对“天枢”穴区不同组织层次的干预,利用水囊测压技术,通过多导电生理系统分别记录大鼠回肠、近端结肠针刺前、针刺中、针刺后1min肠运动的变化。3.研究结果与刺激前比较,刷毛组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P<0.05),促进其运动;针刺“天枢”全层组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的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一针刺组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肠内压的降低作用表现出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的近端结肠肠运动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刺激前比较,刷毛对回肠肠内压无明显效应(P>0.05)。针刺“天枢”穴区全层组织可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单独针刺“天枢”穴区的皮肤、肌肉、腹膜、腹膜下组织均降低回肠肠内压(P<0.05),抑制其运动。6组(刷毛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中针刺腹膜组对回肠肠内压的降低起到较强趋势。各组大鼠刺激左、右侧“天枢”穴区对回肠运动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刺激“天枢”穴区起针后,刷毛组左侧、刷毛组右侧以及肌肉组左侧的回肠和近端结肠肠内压比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全层组、皮肤组、肌肉组右侧、腹膜组、腹膜下组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结论[1]天枢穴区刷毛可升高近端结肠肠内压,促进其运动;[2]天枢穴区针刺全层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3]天枢穴区针刺每单一层次组织均降低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抑制其运动;[4]天枢穴区针刺单一层次中针刺突破腹膜层对近端结肠和回肠肠内压降低表现出较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