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谱与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提供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确诊为GIST的162例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使用Sanger测序技术检测c-KIT基因9号、11号、13号、17号外显子及PDGFRA基因12号、18号外显子突变情况。探索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利用的是Pearson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经统计学处理后的结果,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特征1.1 162例GIST患者中,男性有93例,女性有69例。男性:女性=1.3:1。发病的中位年龄是54.1岁(从21~77岁),其中≤55岁的有82个(50.6%),>55岁的有80个(49.4%)。1.2肿瘤最好发部位是胃(n=83,51.2%),其次是小肠(n=53,32.7%),直肠(n=7,4.3%)和结肠(n=1,0.6%)。其余18个病例位于腹膜后、肠系膜和网膜等胃肠外部位。2基因突变情况2.1 GIST患者中以c-KIT突变为主,共139例(85.8%),PDGFRA发生突变的有10例(6.2%)。而野生型则发现13例(8.0%)。2.2缺失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38.9%,58/149),其次是点突变(26.8%,40/149)和混合突变(20.8%,31/149),而重复突变和和插入突变相对较少,分别是12.1%(18/149)和1.3%(2/149)。3 GIST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因素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3.1与年龄的关系c-KIT基因11号外显子≥2个密码子的缺失突变通常见于≤55患者(p=0.007)。3.2与肿瘤原发部位的关系3.2.1 c-KIT基因9号外显子突变更易发生在小肠(p=0.002);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点突变在胃部多发(p=0.048);3.2.2 PDGFRA突变型GIST与肿瘤原发部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该型几乎无一例外全部发生在胃(p=0.006)。3.3与核分裂象的关系3.3.1 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的5种突变类型中,重复突变倾向于高核分裂象(p=0.034);3.3.2 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中,涉及密码子557/558的缺失突变经常具有高核分裂象(p=0.020);3.3.3 c-KIT基因11号外显子≥2个密码子的缺失突变核分裂象较高(p=0.002);3.3.4 PDGFRA突变型患者核分裂象较低(p=0.022)。3.4与免疫组化指标的关系PDGFRA突变型GIST的CD117,CD34,DOG-1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c-KIT突变型和野生型GIST(p<0.05)。3.5与复发危险度的关系3.5.1 c-KIT基因11号外显子缺失突变中,涉及密码子557/558的缺失突变具有较高的危险分级(p=0.026);3.5.2 c-KIT基因11号外显子≥2个密码子的缺失突变危险分级明显高于只有1个密码子突变的病例(p=0.023);3.5.3 PDGFRA突变型患者相对于c-KIT基因突变型或野生型患者,其复发危险分级较低(p=0.001)。结论:c-KIT/PDGFRA的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物学行为存在一定相关性。c-KIT基因11号外显子中涉及557/558密码子的缺失突变和≥2个密码子的缺失突变类型可能是新的不良预后指标,确诊这2种基因型对于临床预后的判断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