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污水灌溉、污泥施用和施肥等原因,我国土壤Cd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给人类、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带来严重后果。通过土壤-植物系统进入人体被认为是Cd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途径。土壤中重金属Cd的生物有效性是影响这一途径的主要因素,且大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Cd含量与土壤总Cd含量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相关关系,而与土壤中有效态Cd的关系较为密切。因此,降低重金属生物有效性是减少植物对Cd的吸收以避免Cd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的关键。土壤pH、Eh、质地和有机质等理化性质是影响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因素。目前,通过调节土壤pH值、施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控制Cd生物有效性的报道已较多,而对于土壤中的不同水分预处理对Cd生物有效性影响的研究较少。 本文以我国南方的水稻土为例,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前期持续淹水和干湿交替水分预处理对两种水稻土—太湖地区黄泥土、江西鹰潭红壤性水稻土中外源Cd形态分配、迁移转化及高丹草、柳枝稷两种牧草吸收Cd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 (1)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外源Cd处理下,与干湿交替预处理比较,持续淹水预处理后黄泥土中MgCl2提取态Cd分配系数分别由21.8%、28.5%下降为8.0%、16.9%,而NH2OH·HCl提取态Cd由17.7%、17.3%升高为28.1%、37.5%;红壤性水稻土NaAc提取态Cd由20.8%、29.6%下降为11.6%、12.6%,且均以MgCl2提取态Cd为主。牧草种植后,各形态Cd分配较种植前有所不同,外源Cd加入下表现为:与牧草种植前期相比,持续淹水预处理下,黄泥土中MgCl2提取态Cd显著升高,其余三形态Cd均显著降低,红壤中为NaAc提取态Cd显著下降,而其余各形态Cd分配系数间无显著差异;干湿交替预处理下,黄泥土、红壤性水稻土中均表现为MgCl2提取态Cd显著升高,NaAc提取态Cd显著下降,NH2OH·HCl提取态、H2O2-HNO3提取态Cd间无显著差异。牧草收获后,在两种水分预处理下Cd形态分配均表现为:无外源Cd加入下,以NH2OH·HCl提取态Cd为主,有外源Cd加入下以MgCl2提取态Cd为主,但前四级提取态Cd总量较牧草种植前期显著降低。 (2)黄泥土中高丹草、柳枝稷对Cd的吸收主要受MgCl2提取态Cd的影响,前期两种水分预处理较无水分处理可显著降低黄泥土中高丹草、柳枝稷对Cd的吸收,且主要作用于高丹草地下部、柳枝稷地上部、地下部,持续淹水预处理在改变黄泥土中Cd的存在形态从而减少牧草对外源Cd的吸收上效果显著优于干湿交替水分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