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以循证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为丰富临床护理人员护理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本研究是循证医学在护理学领域的探索性应用,建立规范的临床护理工作模式,指导护理人员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将90例实施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基线资料匹配入组,平均分为对照组(45例)和干预组(45例),对照组给予目前临床预防DVT的一般护理,干预组给予以循证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及术后9天内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血栓、Homan征、Neuhof征发生率;并测量两组踝上5cm、髌下10cm、髌上15cm肢体体表温度;测量两组患者踝上5cm、髌上15cm肢体周径;术前及术后第1天、4天、7天抽血化验检测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7天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检测股静脉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数据处理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于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x±)表示;两组间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Pearson卡方检验或校正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组术后0例血栓,对照组有6例,干预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Homan征(+)发生率为28.89%,Neuhof征(+)发生率为22.2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30,P<0.05;X2=5.954,P<0.05)。2.两组踝上5cm、髌下10cm、髌上15cm肢体体表温度比较。术前两组踝上5cm、髌下10cm、髌上15cm体表温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上5cm肢体体表温度术后2-4天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髌下10cm、髌上15cm肢体体表温度术后1-4天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踝上5cm、髌上15cm肢体周径比较。术前两组踝上5cm、髌上15cm肢体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踝上5cm肢体周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髌上15cm肢体周径在第3-5天均增加,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血浆DD及Hcy水平比较。术前两组DD及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DD及Hcy水平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天两组DD及Hcy水平均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股静脉彩超峰值流速及平均流速比较。术前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两组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且干预组升高程度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循证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