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商用,它带给人们的是相对较高速率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和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比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人们对无线移动通信网络高速率、大范围网络覆盖、多业务及低成本的需求在不断的上升。于是人们开始关注研究新--代的移动通信技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早(4G)。协作中继网络作为一种经济、新颖的网络构架,把原本的基站与终端之间的直连链路分割成两跳或者多跳传输链路,提高了传统的用户基站之间的通信效率和质量,而且也扩大了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从而达到下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对于大范围高速率覆盖的需求。因此协作通信技术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协作通信技术的起源背景、分集合并技术、协作分集技术的几种方法以及协作时中继在网络中所处的位置对协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对协作通信技术的起源和发展作了介绍,其中包括分集与合并技术并推导了合并技术中的最大比值合并、等增益合并、选择式合并和切换合并技术的增益表达式,并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开始对协作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几种协作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中继节点对信号的处理方式不同,协作分集分为增量型,固定型和选择型中继三种方案。本文以单节点中继为模型,以信息论相关理论知识为基础,推导出了每一种协作分集方式的互信息量和中断概率,并对它们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然后对单中继协通信模型进行了仿真,着重以协作分集技术中的两种经典方法:放大转发和译码转发为例,研究了几种分集合并技术的性能以及中继在网络中所处位置对这两种协作中继方案的性能带来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最大比合并技术在几种合并技术中具有最佳的抗衰落特性,同时也发现中继在源和目的端之间的中点位置时协作系统获得最佳的性能,得到最低的误码率。通过对大量仿真结果分析比较后发现:要想得到一定的协作分集增益,中继所处的位置应该在以源和目的之间的直线为短轴的一个近似的椭圆区域里面,否则协作不一定真的能为系统带来性能上的改善。结论为协作通信技术的中继选择的研究提供了比较有益的理论和数据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