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秦楚地诗歌的研究长期以来集中在《楚辞》上,而对于屈原以前的楚地诗歌,钩稽整理与研究者极少,将之与屈原作品放在一起做整体研究的也较少。本文就是做此方面的初步尝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楚国地域变迁来确定楚地诗歌的范围,考察《诗经》以及传世文献、出土资料中的楚佚诗,将其与屈原作品放在一起加以研究。《诗经》中没有设“楚风”,但《周南》《召南》之诗采自江汉一带的姬、姜姓小国,这些国家在西周时期与楚国相邻,春秋时期逐渐被楚国吞灭,其中不乏楚地诗歌;十五《国风》中的《陈风》也与楚国相关,因陈与楚相邻,公元前478年又为楚国所灭,到战国末楚顷襄王又迁都于陈,其社会风俗、语言习惯都与楚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故本文将其全部纳入楚地诗歌。《诗经》以外,《左传》《论语》《孟子》《吴越春秋》《史记》《说苑》《新序》等书中还记录了一些楚人的诗歌,如《越人歌》《沧浪歌》《楚狂接舆歌》等。此外,出土材料中也不乏楚地诗歌,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采风曲目》《逸诗》《李颂》《兰赋》《有皇将起》《鹠鷅》等。再加上屈原的作品,本文一共钩集楚地诗歌60首,并按照诗歌的创作年代进行排列。楚文化是在中原文化与南蛮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楚地诗歌也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影响。从搜集到的楚诗来看,楚地诗歌形式多样,经历了由二言到四言、杂言的发展过程;内容上雅俗共赏,既有贵族创作的雅诗,也有民间轻松流俗的爱情题材。由于受到南蛮文化的影响,与中原诗歌相比,楚诗多杂言、审美更加偏重于俗的方面。诗歌在主题、风格上呈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楚地气候温和、多湖多水,良好的自然环境均投射到楚诗中,并形成了兰、凤鸟两种典型的意象。楚地巫风特甚,在巫术仪式“人神相恋”模式的影响下,楚地诗歌多表现“苦恋”的情节。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在强邻的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在穷山僻壤中顽强拼搏,这样的经历使楚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加上楚人迁徙频繁,更加深了他们的根意识,故楚诗中多表现楚人的尚武精神与对政治的关心。先秦楚地诗歌发展到屈赋,达到了一个高峰,屈原的作品植根于楚地,同时也吸收了中原诗歌的成功经验,本文重点考察前一部分,即其对之前楚地诗歌的继承和创新。《离骚》《九歌》的体式与中原诗歌、与我们钩集到的楚地诗歌都存在差别,故本文认为其体式应该来源于吟唱史诗与祭祀歌舞。楚辞中广泛地使用“兮”字,这体现了楚人对于语助词“兮”的偏好,也反映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地诗人在诗歌创造方面的缔造之功。屈原积极运用并将“兮”的使用规范化:在《九歌》中,采用句中语气词,并将语义的功能赋予“兮”;在《离骚》《九章》中,使用句末语气词,但将歌诗体转变为吟诵体。屈原诗歌中的比兴艺术与其之前的楚地诗歌也是一脉相承的,均具有多植物比兴、注重情感体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相较而言,屈原诗中的比兴种类繁多、使用频繁且熔铸作者的喜怒,确立了“香草美人”这样连串的、稳定的比兴象征系统。全文分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一章钩稽先秦楚地诗歌的篇目。第二章通过楚文化与中原、南蛮文化的关系看楚诗的多样性。第三章结合楚地自然、文化背景分析楚地诗歌呈现出的共同的主题情调。第四章分析屈原对其以前楚地诗歌的继承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