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工业化及市场化把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推向教育系统的边缘。党和国家曾出台诸多文件政策,各个地区也积极进行试验探索,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职业教育闭守与孱弱,局限与不适的弱势地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的功能难以彰显。尤其是农民群体(阶层)作为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主体,并未从农村职业教育中得到切实的实惠。当前我国农民的社会流动依旧呈现快速的水平流动,有固化倾向的代际流动及盲目性的群体流动等特点,造成农民社会地位的提升及农民向上的社会流动难以实现。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语境下,农村职业教育应肩负起历史重任,重新发挥自身功能——与“三农”问题相契合,实现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农民地位提升和农民向上社会流动。这就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应与农民社会流动相联系,促进其与农民社会流动间的互动。这是农民的理性及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也是农村职业教育获得生存发展应回应的。农村职业教育能够通过向农村务农人员,进程务工人员以及回乡创业人员提供他们所需的技术技能培训和教育,有效促进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农民社会流动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通过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现财政多元化等方式激活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活力,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但由于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和农民教育水平的有限性制约着这二者间的互动是有限度的。通过文献研究法及因素分析法,笔者认为民主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平衡的经济发展,开放有序的社会制度环境及合理有效的教育制度是保障二者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条件。同时笔者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视角指出,农村职业院校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社会实施的系列制度改革等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社会流动的良性互动的重要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