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民及公民教育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在西方国家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到了17、18世纪,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公民及公民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又有了进一步更全面的发展,其内涵得到了新的诠释,由古希腊时期只是少部分有资格参与公民大会的特权阶级转变为具有一国国籍的全体社会成员,并且以法律的形式保证每位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权利;由最开始的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价值取向向中立价值取向的社会利益方面转变。关于公民教育的理论也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丰富地发展,主要有人的现代化理论、公民身份理论也有称为公民资格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以及价值澄清理论等。除了西方发达国家,亚洲一些原先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也开始重视对本国国民的公民教育问题,努力提升本国国民的公民素质。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积淀了浓厚的臣民意识,不曾产生适合公民生长的土壤。直到清末民初时期,才有了公民及公民教育的萌芽,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国民的公民意识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1949年以后,由于受到左倾的影响,公民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而遭到排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注重对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的学习,忽视了对西方发达国家人文精神的学习,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因素之一。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建设的当代大学生,在科学技术的掌握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在公民素质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公民教育,对公民知识了解不全面、缺乏公民意识、公民行为能力不足,这不仅制约了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不相适应。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国也有必要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首先,政府和高校应正确认识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积极意义,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公民教育机构,在宏观上规划对我国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总体目标及发展方向。政府要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保障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其次,构建对大学生实施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使大学生学习公民知识,形成公民意识,掌握公民技能以及践行公民行为。第三,要培养一支专业的公民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大学生敢于打破权威,独立思考,养成批判性精神。最后,要净化社会环境,改变目前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不讲诚信等不良风气,创造有利于促进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