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力资源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教育是人力资源形成的起点,对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中学阶段是受教育者知识系统化的开端和学习能力、人生观初步形成的时期,而教师的工作状态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对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对促进社会公平,全面推动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其导致教师的个体行为(工作满意度降低、教育质量下降)有向群体行为(人才流失、罢课)转变的趋势,因此实施激励措施提高中学教师工作积极性,以高度的热情从事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首要问题。在改革求发展、管理出效益的思想指导下,2002年我国进行了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同时采取了多种激励方式,初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但由于激励制度本身的缺陷,现行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正在下降,学校管理面临危机。
本文认为,只有真正认识到教师——作为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将教师的作用上升到学校发展进程中最宝贵资源的战略高度,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才是解决教师管理的根本出路。为此,本文选择江苏省苏州、南京、连云港三个城市共15所公立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在中学教师的激励实践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结合前人激励理论研究成果和国内外中学教师激励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样本学校在职教师的调查,全面了解中学教师需求现状;归纳当前教师的需求层次以及主导需求特征,针对样本学校现行激励措施的有效性与运行状况,分析影响教师需要的主要因素;借助实证分析结果,探索激励目标与激励因素之间的变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长效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