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蔷薇科(Rosaceae)约有124属33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北温带较多。我国约有51属1000余种,产于全国各地。本研究从蔷薇科植物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和棠梨枝叶(Pyrus pashia)中分离出141个化合物,包括16个新化合物,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细胞毒活性、抗氧化作用研究。同时,在植物化学的研究基础上,使用催化量的碘将顺式苯丙烯酸衍生物彻底转化成其反式异构体,建立了简便可靠的转化方法。最后,综述了苯丙烯酸衍生物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以及顺式、反式苯丙烯酸衍生物相互转化方法的研究进展。三叶悬钩子(R. delavayi)为蔷薇科(Rosaceae)悬钩子属(Rubus)植物,是云南省特有的植物。三叶悬钩子是傈僳族、怒族的常用药,也常用来泡茶,可用于治疗扁桃体炎,感冒,急性结膜炎,痢疾,疮疡,风湿性关节炎等。该植物生长于1600-3000 m地带的山坡沟谷稀疏灌木丛中,在云南主要分布在大理州的弥渡、巍山、剑川、洱源、漾濞等县。研究表明三叶悬钩子的提取物具有抗炎、抗肿瘤、免疫增强等作用。本文利用常规的分离技术,从三叶悬钩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单萜类、倍半萜类、三萜类、甾体类、苯丙素类、酚酸类等天然产物,共计75个,包括11个新化合物。化合物59-61是从悬钩子属植物中首次发现的含溴天然产物。棠梨(P. pashia)是蔷薇科(Rosaceae)梨属(Pyrus)的一种植物。棠梨在民间应用广泛,棠梨果树常用作人工栽培梨的砧木;棠梨的花是云南人民喜爱的一道菜肴,它具有降血脂和清理肠胃的作用;棠梨的果实用于治疗咳嗽,泻痢等病症。棠梨的枝叶用于治疗反胃吐食,霍乱吐泻,转筋腹痛等病症。在团队从棠梨的花和枝叶中已分离、鉴定了47个化合物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研究棠梨枝叶的化学成分,共分离、鉴定出66个化合物,包括5个新化合物,其中(4α)-3-(5,5-dimethyltetrahydrofuranyl)-1-buten-3-ol 3-O-β-D-glucopyranoside (1)和(4β)-3-(5,5-dimethyltetrahydrofuranyl)-1-buten-3-ol 3-O-β-D-glucopyranoside (2)是首次从梨属(Pyrus)中分离到的单萜类化合物。苯丙烯酸衍生物含有C6-C3结构单元,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也是医药、化工中的常用中间体和底物。反式苯丙烯酸衍生物的光学异构化现象为顺式和反式异构体的分离、结构鉴定以及后续研究带来较大的麻烦。本文基于从棠梨枝叶中分离到苯丙烯酸衍生物,系统地研究了反式苯丙烯酸衍生物光学异构的特点。探索并建立了将顺式苯丙烯酸衍生物彻底转化成反式异构体的方法,同时还探讨了转化机理。最后,本文归纳和总结了苯丙烯酸衍生物的结构类型及其生物活性,综述了顺式和反式苯丙烯酸衍生物之间转化的方法,并探讨了苯丙烯酸衍生物的研究方向和值得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