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池苑遗存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研究的热点学术问题,池苑的空间范围、池苑的营建技术、池苑的功能属性、池苑制度、池苑的阶段特点等都是该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的选题即主要以解决这些重点问题为出发点,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文以先秦时段的池苑遗存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文献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围绕池苑的空间属性,通过二重证据法,微观聚落形态分析与宏观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方法,以池苑水体作为核心向外拓展联系其它相关遗存,通过对相关遗存功能性的分析,探讨这些遗存与池苑水体间的互动关系,并对先秦池苑的功能性、先秦池苑的营建技术、先秦池苑制度、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中国先秦池苑与古埃及池苑之比较等问题进行系统论述。首先,本文对先秦池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并将先秦池苑定义为:王室在宫室核心区及离宫别馆围绕水源为活水的人造水池封闭或界定的滨水空间区域。其次,本文依照年代早晚的顺序,依次对龙山至二里头时期可能存在的普通蓄水池及池苑遗存、商代时期的池苑遗存、两周时期的池苑遗存进行了相关发掘成果的梳理并推测了各个池苑可能覆盖的大致范围,并详细分析了这些池苑空间范围内的各处遗迹、遗物以及池苑自身的建造形制、联通水系,充分讨论了它们和池苑水体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先秦时期的池苑早期大致偏重于宗教祭祀功能,景观娱乐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晚期大致偏重于景观娱乐功能,宗教祭祀功能和水利功能较弱,而这种倾向性的转变则可能发生于两周更替时期。第三,本文利用现有的零散材料,初步总结了先秦时期的池苑制度,其方位制度在先秦时期并无定制,更多考虑节省人力物力的因地制宜原则;空间布局制度主要延续对称规整布局和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零散布局两大类型;水池的营建制度主要分为铺石与不铺石两大类,具体选择时更多考虑是否需要防止渗漏;水道的营建制度主要考虑了因地制宜原则,即根据池苑具体的功能需求来选择建造方式;临水建筑的营建制度主要和池苑的景观娱乐功能密切相关,小型非重要临水建筑多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建造形制更为复杂的多层台式建筑开始逐渐成为邻水建筑的主流;理水制度主要包括三大不同类型,分别是既引水于自然水域又排水于自然水域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无排水通道的一类,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一类。第四,本文具体论述了先秦池苑的后世演变,将秦汉时期池苑以及中国古典园林与先秦时期池苑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池苑的布局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继续沿用了先秦时期晚段较为流行的整体零散、区域集中的模块化布局方式;在池苑的建造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皇家池苑的人造水池基本保持了先秦时期小型水池铺石、大型水池不铺石的基本特点;水渠方面,在战国秦上林苑中就已出现的曲流石渠仍被继续沿用;临水建筑方面,高台式建筑仍旧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池苑的理水制度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主要沿袭了先秦阶段周原遗址池苑系统引水于自然水域但未排入自然水域的理水方式;在池苑的功能性方面,秦汉时期的皇家池苑更是集先秦时期各个阶段池苑的功能性特点于一身,既包含了商代早期池苑较为侧重的宗教祭祀功能,商代晚期池苑较为独特的的水上泊舟功能,西周时期池苑主要侧重的长距离、多方向供水调节功能,又涵盖了春秋战国时期池苑主要的水景观览功能。先秦池苑已具备了后世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以及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两大特点。第五,本文大致论述了古埃及池苑的相关情况,中国、古埃及两个区域的池苑空间大致诞生于同一时期,中国可能略早,两地池苑的水体形态、动物配置及具体功能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但差异性也同样存在,不同的原因可能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美学观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