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跨文化交际中隐私意识的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gao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文化间的碰撞中逐步显现出一些文化共性,同时一些影响文化交流的障碍也昭然跃出。隐私作为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在中西文化中差异度较大。在个体主义为主的西方文化中比较强调个人隐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中比较强调集体隐私,人际之间交往不太关注个人隐私。隐私问题已成为中西方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文化差异点和障碍,是一个跨文化交际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以往的研究中,对隐私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层,关注隐私权有余,探寻隐私意识略显不足;追究现象多,挖掘原因少;模式固见多,新颖发现少。  本研究以西方的隐私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参照,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研究中国人的隐私状况。从定量研究的方法入手,对交际中的隐私意识、程度、表现以及维护机制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和企业员工两个群体。调查问卷采用利克特量级形式,利用SPSS软件导出数据,然后从性别、年龄等因素,分析和对比获得的数据。最后基于文化价值观,用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解释隐私意识的表现及深层原因。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在集体内部个人是没有隐私意识的。然而本研究发现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人的隐私意识逐渐得到强化,尤其表现在中、青年人身上;其强弱程度与所处组织的权利距的高低、个人的年龄层次及性别都具有密切关系;隐私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交往频率。人际间的隐私越多,其关系越趋于淡漠,交往频率越低。相反,人际间隐私越少,其关系越趋于亲密,交往频率越高;虽然人们用以维护隐私的机制各有不同,但是沉默是诸机制中的重要手段。  理清中国人的隐私意识及其缘由既是对隐私研究在理论上的深化,也对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此项工作会为以后的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家庭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小说创作的重要素材。其中父子关系又是其小说中的家庭故事的核心内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
老子所谓“道”的运行规律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相反对立、循环往复以及道法自然。描摹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太极图是这一思想的一个形象概括。谭恩美在其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