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认为艺术总是历史语境中的艺术,艺术包含一种“理论氛围”。①本文对中国当代艺术家毛焰的研究就是从艺术作品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氛围出发并展开的,全球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毛焰所面对的国际性文化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西方后现代哲学思潮已经成为自西方波及到全世界的广泛的文化潮流,西方近代自笛卡尔以来形成了以人为主的主体性哲学,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遭遇对其全面批判和超越,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形成了异质多元的文化格局,其影响波及到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后现代主义艺术也随之悄然兴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开始进入中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及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因此迅猛发展,后现代主义语境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进程里的重要因素,后现代主义哲学在对以往哲学的批判中倡导的多元性、差异性、非中心、非理性、解构等等,结合中国本土语境都激起了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无限探索热情,经历了对文革美术的反思到八五新潮的现代艺术破冰到厦门达达、政治波普、艳俗艺术、玩世现实主义、新生代等实验艺术,从对西方艺术形式的模仿中走出,并逐步找寻和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向后现代转变的必然发展阶段。绘画作为人类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二十世纪中叶不断失去主流地位,不仅被视为过时的艺术形式而且多次被宣布死亡,然而自八十年代以来,在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下其不同于现代艺术的就是其包容性,不拒绝任何观念和手法,绘画作为众多艺术媒介中的一元重新回归,使绘画从现代主义的洗礼中涅槃重生,本文基于国内外后现代主义艺术语境的产生,对艺术家毛焰及其作品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说毛焰的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毛焰自小学习绘画,九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正是在这种语境背景下面临对艺术的思考和对个人艺术道路的选择,形成并造就了毛焰特有的,甚至被认为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难以归类的绘画语言及绘画表达方式,而正是这样一种难以归类的绘画特质,笔者认为具备了后现代主义哲学转向所带来的新绘画特征。从中思考绘画在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新变化,及绘画性和观念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像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提出的“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思索,笔者认为当代艺术中观念先行的主张打破了媒介的限制,一切皆可艺术,使艺术形式的范围大大拓宽,而绘画作为按媒介划分的传统艺术分类方式,有着媒介材料自身的限制,二者是一对矛盾,绘画的回归不是简单的重复过去,而是要以观念化为前提,绘画在当下如何成为创造?本文通过对毛焰绘画的个案分析,对于当代绘画的观念性与自身绘画语言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