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发达地区农户非粮化、非农化发展,粮食安全的重心不断向粮食主产区转移。从2001—201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可以看出,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主产区总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都在71%以上,粮食主产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除湖北和四川外都高于全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商品率除四川和湖南外,都比全国的平均商品率高。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各粮食主产区也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等现象,特别像四川、河南、湖南等省份出现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目前,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粮食主产区也发生了变化。以四川省为例,近几年的粮食商品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省粮食总体产不足需,稻谷和薯类略有盈余,玉米和小麦均存在大量缺口。农户粮作经营行为是在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外界因素之后,进而做出的理性选择。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粮食主产区农户粮作经营行为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营粮收入相对于非粮、非农收入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农户出于收入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农村中原本从事粮食生产或者从事其他农业生产的农民会选择从事非粮经营或非农产业,有的也会出现兼业的情况。本文主要是基于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利用对吉林省农户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来研究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对农民土地投入行为的影响。不同的收入结构下农户的兼业程度不同,而不同的兼业程度又会影响农民土地投入行为,农民土地投入行为的变化会影响粮食生产效率,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会影响我国粮食的供给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吉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与别的省份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家庭经营纯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缓慢下降,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缓慢上升,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以上特征主要是因为各收入来源不断增加,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吉林省农民土地投入的特征主要呈现农业劳动力投入减少,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化肥、农村用电量投入增加这些特征。农民土地投入呈现以上特征主要受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国家补贴力度的加大,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等方面的原因影响。利用吉林省农户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土地投入行为的影响时发现,随着农户收入结构的变化,农户非农收入不断增加,且随着农户兼业化程度的加深,农民对农地转包的意愿不断下降,对农地可持续性投入的意愿也不断下降。很多兼业农户往往出于眼前利益的驱使,不愿增加农地可持续性投入,只注重眼前利益,而不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下去,不仅土壤质量会下降,而且会影响农业生产。在对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时发现,一定程度的兼业有利于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当兼业程度超过一定水平时,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下降会影响农业生产,进而会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必须保证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农户的利益,加快农地流转,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专业农户,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进而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