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桦褐孔菌是十分珍稀和名贵的药用真菌,近几年来由于人们过度采摘濒临灭绝,虽然桦褐孔菌的人工栽培取得了成功,但是生物学效率低,新品种的选育方面更是空白。本文利用SRAP和RSAP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中国、芬兰、俄罗斯、日本、朝鲜等5个不同国家及地区的20个桦褐孔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桦褐孔菌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了桦褐孔菌SRAP-PCR的最适25μ1反应体系为:1O×buffer2.5μl,模板DNA20ng,引物浓度0.3μmol·L-1,dNTPs浓度150μmol·L-1, Taq DNA聚合酶1.0U,Mg2+浓度15mmol·L-1;最佳的RSAP-PCR25μl反应体系为:10×buffer2.5μ1,dNTPs浓度300μmo1.L-1,模板DNA25ng,Taq DNA聚合酶浓度2.0U,引物浓度04μmol·L-1,Mg2+浓度2.5mmol·L-1。2.分别从153对SRAP引物和45对RSAP引物中筛选出了12对和9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12对SRAP引物共扩增DNA谱带215条,其中多态性谱带203条,多态率为94.5%,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7.6条带;9对RSAP引物共扩增DNA谱带154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41条,多态率为90.8%,平均每对引物扩增17.1条带。说明SRAP和RSAP标记均适用于桦褐孔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3.利用SRAP和RSAP分子标记计算得出的20个桦褐孔菌菌株的遗传距离范围分别为0.030-0.453和0.044-0.497,表明不同桦褐孔菌菌株间的遗传差异变化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利用SRAP和RSAP分子标记技术均将20个桦褐孔菌菌株划分为六个类群,聚类结果较一致。日本的10个菌株聚为三个类群,俄罗斯与芬兰菌株聚在一起,朝鲜的2个菌株与中国吉林的5个菌株聚为一类,中国黑龙江菌株单独聚为一类,聚类结果显示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与地理分布有较强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