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景点是旅游流最为集中、旅游活动发生最为频繁的地方,但同时也成为旅游交通问题最突出的地方,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对增强旅游景点竞争力、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加速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空间句法、核密度分析法、缓冲区分析法以及熵值法,紧紧围绕旅游景点“有没有路?”、“有没有车?”、“好不好找”三个问题展开,在分别从旅游景点的路网可达性(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公交可达性(非旅游专线、旅游专线、地铁、水运的站点数、线路总数以及到旅游景点的平均距离)和感知可达性(可理解度、感知得分)三个维度对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对旅游景点的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景点可达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匹配的优化思路和具体的优化措施,以期能够在有效解决各旅游景点可达性问题的同时,促进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可达性水平的整体提高。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个结论:(1)从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总体较好;从不同类型来看,自然类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最差,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居中,现代人文类的旅游景点的全局可达性最好;从不同等级来看,旅游景点等级越高,其全局可达性反而越差;旅游景点与道路全局可达性存在部分空间“错位”。(2)从旅游景点的局部可达性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的局部可达性总体很好;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局部可达性最好,现代人文类旅游景点局部可达性居中,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的局部可达性较差;旅游景点等级越高,其局部可达性反而越差;旅游景点与道路局部可达性也存在部分空间“错位”。(3)从旅游景点附近的公交覆盖情况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周边公交站点覆盖情况总体较好;旅游景点公共交通线路覆盖悬殊较大;现有旅游专线未实现对旅游景点的全覆盖,且主要服务于二环线以内;地铁站到旅游景点的平均距离最远;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公交覆盖情况较好;5A级旅游景点公交覆盖情况最差。(4)从旅游景点附近的交通路况来看:工作日旅游景点周边交通实时路况呈现“双驼峰曲线”,双休日旅游景点周边交通拥堵状况有所加重;旅游景点周边交通易堵路段较多;旅游景点周边整体路况趋于缓行;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周边路况较差;5A级旅游景点周边路况较好。(5)从旅游景点的可理解度的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所处路网结构的可理解度较弱;自然景观类旅游景点可理解度较差;旅游景点等级越高,其可理解度反而越差。(6)从旅游景点的感知得分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的感知可达性总体较高;现代人文类景点的感知得分最好;旅游景点等级越高,其感知得分越低。(7)从旅游景点可达性的综合评价来看:武汉市A级旅游景点公交可达性的权重最大;旅游景点的综合可达性差距较大;历史遗产类旅游景点的综合可达性最好;旅游景点等级越高,其综合可达性越差。(8)按照旅游景点可达性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将旅游景点划分为单一问题型旅游景点、双重问题型旅游景点和复合问题型旅游景点,针对不同类型旅游景点提出的可达性优化思路和措施包括:单一问题型旅游景点的优化途径主要以提高景点的公交可达性为主,以改善路网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为辅;双重问题型旅游景点的优化途径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双重问题型旅游景点的优化要以提高旅游景点的公交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为主,以改善路网可达性为辅,另一种双重问题型旅游景点的优化要以提高路网可达性和公交可达性为主,以改善旅游景点的感知可达性为辅;复合问题型旅游景点的优化要兼顾好路网可达性、公交可达性和感知可达性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