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当前,新污染物的存在及其潜在危害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立和发展现场监测、快速响应的检测体系对污染防治、溯源尤为重要。电化学分析技术因操作简便、响应迅速、成本低廉且易于实现在线检测等优势,受到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基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已发展成为电化学传感平台理想的电极修饰材料。如何增强其所构建的传感器在电化学检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污染物的存在及其潜在危害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建立和发展现场监测、快速响应的检测体系对污染防治、溯源尤为重要。电化学分析技术因操作简便、响应迅速、成本低廉且易于实现在线检测等优势,受到环境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基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已发展成为电化学传感平台理想的电极修饰材料。如何增强其所构建的传感器在电化学检测过程中的稳定性、灵敏度、信号转导能力、普适性等是实现污染物快速检测的核心关键。本论文以提升胺/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分析性能为目标,以磺胺(Sulfanilamide,SA)和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为目标污染物,以具有高氧化还原活性的HKUST-1型铜MOF为电极基材,通过表面活性剂调控、金纳米颗粒掺杂、双氰胺辅助热解和一维纤维增效等系列手段开发铜MOFs基多孔材料,对其形貌、结构和组分予以完备优化,继而探究其电化学活性及对目标污染物响应的构效关系,最终揭示目标污染物在传感层材料中的界面反应机理。具体内容及结论简述如下:(1)针对HKUST-1在电化学测定过程中稳定性差的缺陷,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结构稳定剂和杂原子掺杂剂,成功制备形貌规整、分散均匀的N-HKUST-1。结果表明,由于杂原子的引入和良好的分散性,N-HKUST-1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对多巴胺(DA)和SA的电分析性能优于常规HKUST-1,最低检出限(LOD)分别达0.15n M(DA)和3 n M(SA);电化学测试结果有良好的重现性而形貌结构依然维持,表明引入PVP制备的N-HKUST-1具有高应用稳定性和耐久性。所研制出的高稳定性NHKUST-1传感器,进一步实现了对模拟水样中DA和SA的可靠测定。(2)针对HKUST-1在电化学测定过程中导电性不足、灵敏度低的问题,通过外源引入Au纳米颗粒增强HKUST-1的导电性能并增大电化学活性面积,使N-HKUST-1/Au复合物的异相电子传递阻抗降低了23%、表观活性面积增加了300%。所构建的传感器对SA分子的检测上限拓宽至251.6μM;同时,对AP分子也展现出较好的电分析性能,检测范围是1~4448.4μM,LOD是0.16μM。所构建的高导电性、高灵敏度的N-HKUST-1/Au复合物传感器,实现了低浓度SA和AP分子的精准检测。(3)针对HKUST-1在电化学分析过程中信号转导能力差的现状,采用双氰胺辅助热解策略来合成良好分散的Cu/N多孔碳纳米结构(Cu-NC)。得益于Cu-NC丰富而有序的多层级孔道构造、高导电性的碳骨架和分散均匀的Cu物种,Cu-NC传感器的信号转换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AP分子展现出优异的电分析性能,检测范围为0.01~921.2μM,LOD达2.46 n M。双氰胺辅助热解法研制的Cu-NC传感器在5s响应时间内即可达平衡稳态,具有较高的信号转导能力,实现了对AP分子的快速灵敏检测。(4)针对HKUST-1在电化学检测过程中普适性差的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耦合高温热解工艺制备得到一维多孔Cu/N掺杂的碳纳米纤维(Cu-NCNFs)。由此构建的Cu-NCNFs传感器可以同时对AP和SA进行测定并展现出优越的电分析性能,其检测范围为0.1~445μM(AP)和5~500μM(SA),对应LOD为0.028μM(AP)和1.26μM(SA)。通过比较该材料所构建的传感器与N-HKUST-1、N-HKUST-1/Au和Cu-NC传感器对实际水样中SA和AP检测的回收率,发现Cu-NCNFs传感器具有最优回收效果。一维碳纤维的引入不仅解决HKUST-1传感器适用单一的现状,而且提升其实际检测胺/酚类新污染物的电分析性能。通过耦合工艺所带来的高信号放大效应,使Cu-NCNFs传感器实现了对低浓度AP和SA的同步检测。本论文通过电极修饰材料的合理设计,逐步提高所构建传感器对胺/酚类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性能,这为面向实际水体胺/酚类污染物的现场检测提供了技术储备。
其他文献
建筑废弃物以传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会浪费土地资源,并造成空气和水质污染。因此,本研究将建筑废弃物中的红砖、玻璃和再生混凝土破碎筛分为不同粒径的再生细骨料与再生粗骨料,继而利用这些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制备装配式预制构件,以满足我国建筑工业化的需求。此预制构件由两层组成,分别是光催化砂浆面层和再生混凝土基层。面层是由再生砂复合光催化剂制备的光催化再生砂浆,基层是由短切玄武岩纤维增强的再生混凝土。针对此双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可再生资源,将其有效转化有助于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木质纤维素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组分构成。在当今的生物炼制工艺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组分通过系列生物炼制技术转化为了乙醇、油脂等产品,但是由于木质素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很难被转化,严重制约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的利用。为了寻求有效的木质素转化途径,本文基于自然界中微生物降解木质素的理论基础,进行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显示设备充斥着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快速增长的电子垃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挑战。已有大量文献证实:电子垃圾会导致环境中持久性、生物蓄积性和毒性(Persistent,bioaccumulative and toxicity,PBT)有机污染物的增加,造成生态风险。然而,液晶单体(Liquid crystal monomers,LCMs)作为液晶显示设备的关键组成成分,它
以石英尾泥和粉煤灰为对象,采用水热合成蒸压养护工艺制备陶粒和陶砂,系统研究了钙硅比、硅质材料和钙质材料对蒸压陶粒和陶砂物理性能、矿物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探明了陶粒在低水泥掺量条件下制备高强混凝土和预应力管桩混凝土的可行性,对陶粒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抗冻融性、力学性能及陶砂在水泥胶砂中的增强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石英尾泥具有可塑性的特点,提出利用石英尾泥作为硅质材料,采用水热合成蒸压养护工艺制备陶
随着钛合金和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刀具的切削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亚微/微米WC-Co硬质合金是金属切削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刀具材料,但由于耐磨性不足限制了其在切削难加工材料方面的应用。研制高性能硬质合金刀具对满足难加工材料零件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推动难加工材料切削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提高硬质合金刀具切削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性能,论文从理论和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放电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量储存与转化需求,当今社会迫切需要提升电化学储能器件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钠离子电容器兼具电池的高能量密度以及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输出,因此近年来备受关注。然而,负极缓慢的钠离子扩散动力学限制了钠离子电容器的高性能输出。多孔碳材料是非常有前途的负极材料,具有电子导电性高、结构稳定性好和成本低等优势。通过构筑多孔碳的立体分级结构,能优化钠离子的输运过程,从而实现其良好的倍率性能。由
普遍存在于环境和生物体内的多种离子以及活性物质对于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因此对这些物质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因具有制备方便、高灵敏度、良好的选择性、检测速度快和很好的时空分辨率等优点,荧光探针已逐渐成为检测各种离子和活性物质的重要工具。作为一类重要的荧光探针,反应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待测物与荧光探针之间发生的特异性化学反应来实现待测物的定量检测。反应型荧光探针在选择性和灵敏度等
水合盐热化学储热材料因其储热密度高、热损失小和节能环保等优势在跨季节储热应用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水合盐存在传质传热性能差和循环稳定性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工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理论反应热较高的水合MgSO4为热化学储热材料,矿物材料为载体,通过浸渍工艺设计制备了一系列矿物基MgSO4复合材料,探究了载体微观结构与复合材料热力学和动力学性能的作用机制,初步阐明了复合材料的吸附反应机理和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目前,化石燃料仍是能源的主体,其燃烧排放出的CO2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将CO2还原为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料是缓解温室效应以及能源短缺的有效方法之一。光催化CO2还原为多电子参与的反应,电子的有效传输与利用是实现CO2高效转化的关键。其中,设计并开发性能优异的光催化剂是提高催化活性的有效途径之一。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
目前,植入体存在骨缺损部位的功能恢复周期长,植入后期会诱发炎症、感染、松动等症状,严重可导致植入体失效,需二次手术。为了更好满足骨科临床对植入体的要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在现有植入体表面进行微纳米级功能化薄膜修饰。本文利用氟、镁元素对植入体表面的羟基磷灰石薄膜进行改性,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PLD)制备的氟掺杂羟基磷灰石(F-HA)薄膜、镁掺杂羟基磷灰石(Mg-HA)薄膜以及氟镁共掺杂羟基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