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简称粘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杂食性迁飞害虫,主要危害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CAP)是一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靶标是昆虫的鱼尼丁受体,常用于防治包括粘虫在内的许多农业害虫。目前粘虫已经对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靶标位点的突变和解毒代谢的增强是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粘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鳞翅目:夜蛾科),简称粘虫,是一种世界范围分布的杂食性迁飞害虫,主要危害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CAP)是一种双酰胺类杀虫剂,其作用靶标是昆虫的鱼尼丁受体,常用于防治包括粘虫在内的许多农业害虫。目前粘虫已经对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靶标位点的突变和解毒代谢的增强是产生抗药性的主要原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是一类重要的解毒酶,与杀虫剂抗性有密切关系。然而,目前关于粘虫GST超家族及其参与CAP代谢的研究很少,本论文中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氯虫苯甲酰胺对粘虫幼虫的毒性作用。分析了CAP对粘虫幼虫的胃毒毒性:粘虫喂食不同剂量的CAP后,观察体重变化,绘制生存曲线并测定LC50,制作中肠病理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亚致死浓度下粘虫幼虫生长的较快,致死浓度下,粘虫完全停止生长。24h、48h和72 h后,LC50分别为17.615 mg/L、3.127 mg/L和1.336 mg/L。中毒的幼虫体节收缩,中肠细胞异常,肌肉解离。2.CAT、SOD和GST的酶活性分析。处理组饲喂2或4 mg/L CAP,收集组织匀浆进行全虫酶活性测定。CAT(过氧化氢酶)、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和GST的活性在CAP刺激后的不同时间点升高。结果显示:在6 h,三种酶在对照组和2 mg/L CAP之间的酶活性没有差异。然而,在4 mg/L CAP处理下,CAT和SOD活性增加,GST活性降低。24 h后,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CAT活性没有变化,而在4 mg/L处理后SOD活性降低。经4 mg/L CAP处理后24 h,GST活性显著增加。3.转录组测序、基因注释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构建了六个粘虫幼虫文库(3个对照组和3个CAP处理)用于转录组测序。通过从头组装,共获得平均长度为1010bp的43055个unigene,在GO、KEGG、COG、NR、Swiss Prot和Pfam数据库中成功注释了22197个unigene(51.55%)。发现了567个上调和692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DEG)。4.粘虫GST超家族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从unigene中鉴定出了35个GST基因(MseGST)。以幼虫cDNA为模板扩增35个GST基因并进行了测序。使用昆虫GST的氨基酸构建了系统发育树(NJ法),35个GST分布在除Theta外的7个进化分支中,共包括31个胞质、3个微粒体和1个未分类型GST。胞质型中包括4个Delta、16个Epsilon、3个Omega、7个Sigma和1个Zeta型。5.GST基因表达谱分析。对GST基因在粘虫不同发育期、成虫各组织和CAP诱导后幼虫中的表达谱进行了q PCR分析。结果显示某些GST基因在不同的发育期和成虫组织中呈现出显著的高水平表达。例如,MseGSTd1主要表达于雄性触角和雌性触角,MseGSTd2和Mse GSTd4在腹部高表达,而Mse GSTd3在头部高表达。幼虫经2 mg/L CAP处理6 h后,28个GST基因显著上调,而经2 mg/L处理6 h或2 mg/L和4 mg/L处理24 h后大部分GST基因显著下调。6.重组蛋白对CAP的体外代谢分析。对表达纯化的MseGSTe2和MseGSTs6重组蛋白进行了酶动力学分析。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进行体外代谢实验,结果显示这两个重组蛋白均能够代谢CAP。本论文探究了CAP对粘虫的胃毒毒性,鉴定了粘虫的GST超家族,并初步探索了GST重组蛋白对CAP的代谢作用。本研究为后续深入分析粘虫GST家族参与解毒代谢的作用机制,指导农药的合理使用,促进粘虫的绿色防治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他文献
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OR)是位于感觉神经元上的跨膜蛋白,决定着该神经元对气味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而信息素受体(pheromone receptor,PR)是参与感知信息素的一类特殊受体,因此,PR基因是决定雄蛾准确识别配偶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以重大杨树食叶害虫——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为研究对象,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和挖掘气味受体,筛选出雄虫触角高表达以
壳斗科栎类是森林树种中分布最广的类群,生态适应幅度大,许多种类是群落中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对环境具有高度适应能力和在复杂环境下有着自我调控能力,凋落物是连接森林生态系统地下和地上生态过程的关键纽带,其存量及其化学计量也可反应群落的稳定性。本文以大别山区安徽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栎类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7月~10月,在200~1200m范围内按每隔100 m设置样地,开展栎类天然次生林的
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碳库每年能够向大气碳库输送约60 Pg C二氧化碳。外源碳输入土壤后,能够短期内强烈影响土壤原有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这一现象被定义为激发效应(priming effect,PE),它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过程,能够调控土壤碳库源-汇关系转化。目前激发效应被证实是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且具有巨大的空间异质性。然而,以往研究往往关注激发效应的水平空间
素质教育背景下,为了促进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要通过户外混龄游戏的开展,创设更具灵活性、开放性的幼儿户外游戏活动,从而充分凸显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能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户外混龄游戏中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意义,并对自主学习目标下开展户外混龄游戏提出了几点建议与策略,以供分析与参考。
恢复和重建森林生态系统已成为当下人工林发展的重要主题。本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天马自然保护区和湖南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么哨实验林场为研究区域,以研究区内重要森林类型杉木、马尾松、黄山松、山核桃、茅栗和木荷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其土壤、凋落物、根系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揭示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限制供应规律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杉木、马尾松、黄山松、山核桃、茅栗和木荷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采用野外采
森林草莓(Fragaria vesca)是一种难以进行遗传转化研究的模式作物,利用植物病毒载体可有选择且高效的研究草莓功能基因。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是双链环状DNA病毒,前期研究已成功构建草莓镶脉病毒侵染性克隆pBIN-SVBV,本研究改进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侵染性克隆p
草莓镶脉病毒(strawberry vein banding virus,SVBV)是草莓种植业的主要病害,严重危害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前期研究表明SVBV P1蛋白是移动蛋白,与病毒的转移和扩散密切相关。但P1蛋白如何与寄主因子互作影响病毒的胞间移动和系统侵染尚未见报道。本课题组前期构建森林草莓c DNA文库,以P1蛋白为诱饵筛选出与其互作的热激蛋白DnaJ。DnaJ蛋白是重要的分子伴侣,参与植物
对于大多数昆虫来说,光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是我国茶叶主产区一种严重危害茶树的食叶性害虫,利用特殊光波对其开展种群控制具有无农药残留、对环境影响小且操作简便的优点。迄今为止,关于灰茶尺蠖对光胁迫反应的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研究尚少,且有关长波可见光对灰茶尺蠖的胁迫效应更鲜有报道。本文研究了灰茶尺蠖成虫对绿光刺激胁迫的应激反应,旨在为进一步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我国玉米等农业作物最重要的农业害虫之一,具有繁殖快和危害重等特点。根据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草地贪夜蛾应急防治用药推荐名单》,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主要杀虫剂之一,具有高效广谱和低毒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均有研究报道甲维盐的前体阿维菌素的作用靶标为谷氨酸门控氯离子通道(glutamate
农药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农药的广泛使用,有效的控制了农业生产中有害生物的危害,保障了粮食安全,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化学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产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噻虫嗪是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的代表性产品,能够有效防控农业生产中的飞虱、叶蝉等刺吸式害虫。随着噻虫嗪的广泛使用,其残留危害应该得到人类的进一步关注。为了满足噻虫嗪快速检测的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