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寄生于宿主的红细胞表面或游离于血浆、组织液及脑脊液中。可感染山羊、牛、猪、马、绵羊、鼠、犬、蓝狐、鸡等多种动物及人类。对世界多数国家的畜禽业养殖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根据Genbank上公布的牛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牛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扩增的特异性引物设计。直接对感染了牛附红细胞体的牛全血DNA进行PCR扩增,成功扩增出黄牛、奶牛和水牛的16S rRNA基因序列,建立了关于牛附红细胞体病更为简便的试验室诊断方法。通过对扩增出的黄牛、奶牛和水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部分16S rRNA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发现在不同品种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均属于温氏附红细胞体,但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中黄牛与水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相似率为98.6%;黄牛与奶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相似率为98.3%:而奶牛与水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同源性最高,其相似率为99.8%。表明建立的PCR特异性检测方法可以用于鉴别牛血液是否感染了附红细胞体。根据重庆地区不同的地理条件和养殖模式,在重庆地区选择14个区县进行牛附红细胞体病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使用本试验室建立的牛附红细胞体特异性检测方法与常规试验室检测方法相结合,调查结果发现,重庆市的大部分区县牛体均有牛附红细胞体的存在,其平均感染率为11%。而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该病的感染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城口、武隆、秀山等为代表的山区牛附红细胞体的平均感染率明显(25.6%)高于以荣昌、北碚、江北为代表的丘陵地区平均感染率(2%),同时,不同的养殖模式条件下感染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散养方式下牛的感染率在22.7%-33.3%之间,而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的平均感染率为6%。关于附红细胞体分类,主要依据对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比对结果分析进行判定,但Pospischil A,Neimark H等人用16S rRNA基因分类却得出不同的意见。表明仅使用16S rRNA基因扩增和序列比对分析对附红细胞体进行分类判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试验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对E.wenyoni,E.suis和E.vois三种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利用筛选出的4条随机引物对5条E.wenyonii 16S rRNA基因序列、2条E.suis 16S rRNA和2条E.vois 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扩增,扩增结果显示相同品种家畜体内感染的附红细胞体扩增条带十分一致,不同动物感染的附红细胞体扩增条带存在差异,其中感染牛、羊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亲缘关系最近,其遗传距离指数为0.405;感染牛和羊的附红细胞体与感染猪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其遗传距离指数分别为0.714和0.673,表明RAPD技术可用于对不同种畜间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但不能应用于对同种动物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在对黄牛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RAPD分析的基础上,进行SCAR标记的转化,发现建立的SCAR1和SCAR3标记既不能对E.wenyonii 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出特异性条带,也不能在其它感染了牛附红细胞体的血液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而SCAR2既可以作为鉴别黄牛是否感染了附红细胞体病的分子标记,也可以从感染黄牛、水牛和奶牛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中鉴别出黄牛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表明RAPD-SCAR方法可用于对E.wenyonii 16S rRNA基因序列多态性的进行进一步分析,鉴别不同品种牛体感染的附红细胞体16S rRNA基因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