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处于一个理论和创作思潮波澜起伏的文学时代。在很长的时间里,研究者在提到80年代时,总是用“新时期文学”来指代。采用“新”、“旧”这样的对立表述来区分70年代和80年代也说明了中国社会在遭遇了极端恶劣的“文革”浩劫后,对“新时代”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表现为文化各界都积极参与80年代文学去陈出新的过程。作为文学的传播媒介,文学期刊不仅是文学的记录者,更是直接参与并影响了80年代文学发展的方向。但现有的文学史在叙述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学期刊这一文字史料。所以,本文便试图通过对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的梳理,用一种现场感的视野去重新解读80年代文学史,以探求文学期刊对文学走向的影响。本文首先宏观考察了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学期刊的内部机制的运作方式及表现。在80年代,社会思想领域的“思想解放”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给遭遇“文革”禁锢的文学期刊,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出版环境。同时文学期刊也在内部不断运作发挥自身功能,从文学期刊的生产、编辑、办刊模式三个方面来与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元素相制衡,形成一种动态的结构,并且在不断的调整中发展壮大。本文的主体部分描述了80年代文学期刊的演变,并对其进行分期以及描述各个分期的文学期刊格局的特征。本文以文学期刊为对象,按照其发展规律将80年代文学期刊的演变分为过渡阶段(1976.10—1978.5)、繁荣阶段(1978.6—1984.12)、高潮阶段(1984.12—1986.12)以及转折阶段(1987.1—1989.12)四个阶段。过渡阶段的文学期刊,由于还没有完全脱离1976年之前的“文学—政治”这样的“一体化”格局,文学期刊的办刊模式、刊登内容和生产行为仍然由国家包办。反映在文本上便是“文革”时期的创作方法在文学期刊刊登的作品中依旧被使用。繁荣阶段和高潮阶段是本文主体部分的重要着力点,省级文学期刊的兴盛、文学期刊“更名”热、文学期刊向文学自身回归以及通俗文学的兴起与高潮等,都是此阶段文学期刊格局的特征,也影响了当时文学的走向。到了1987年的转折阶段,随着期刊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文学期刊在坚持文学的唯美还是追求经济的利益的冲突下,开始向外部的经济层面转型。这次“向外转”主要体现在文学期刊刊登内容上对传统作品的颠覆以及文学期刊自身的商品化。在完成了对80年代文学期刊演变的梳理之后,本文又将目光转向了现有的文学史叙述。现有的文学史著作在叙述文学史的时候过多地停留在文本分析,对文字史料的引用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文学史叙述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片面性。本文在这一部分从丰富、还原和纠偏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期刊的演变研究与文学史叙述的关系。在最后的结语中,本文认为,在现有的文学史叙述中,由于文学期刊等文字史料的缺乏,文学史叙述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也不够深入。文学期刊作为重要的文字史料,有必要在今后的文学史叙述中提及甚至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