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漢語量詞早在甲骨文時期就已出現并被記錄,是漢藏語系語言的重要特徵之也是漢語表達體系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詞類之一。本文以《漢書》量詞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窮盡式的描寫和分析,試圖展示當時漢語量詞的組合規律、語法功能等面貌,并通過歷時對比,總結漢語量詞發展的軌跡。本文的緒論部份主要介紹了漢語量詞的概況、《漢書》的語料價值等,並從漢語量詞的定名和定義、古漢語量詞研究概況兩個方面對前賢時彥的研究進行了述評,最後闡述了本文的研究價值與意義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對《漢書》量詞進行了窮盡式考察,并根據其意義和實際用例進行了分類描寫。《漢書》量詞共計113個,名量詞占絕大多數,共110個,其中,個體量詞數量最多,有43個,約占《漢書》量詞總數的38.0%;度量衡量詞次之,有30個,約占26.5%;集體量詞有工8個,占15.9%;容器量詞和時間量詞分别為10個和9個,各占8.8%、8.096。此外,《漢書》中遗出現了3個動量詞,分别是“匝”、“下”、“合”,論證了漢語動量詞在《漢書》時期已經產生,而非晚至魏晉。第二章主要對《漢書》量詞的組合規律和語法功能進行了分析。兩漢時期已經出現了相當部份的量詞與數詞、名詞、動詞等的組合情況,且形式豐富,如名量詞有量詞單用、量詞連用、量+名、名+量、數+量、量+數、名+數+量、數+量+名、數+量+之+名、量+指示代詞、量+疑問代詞等多種組合方式;動量詞也出現了動+數+量的組合形式。從詞法功能來看,後世的構詞法、構形法在《漢書》量詞中均已有所見,如“束帛”、“尺寸”、“人口”等。從句法功能來看,兩漢時期,量詞還沒有發展成熟,尚保留了許多名詞的特徵,沒有虛化完全,因此,量詞可以單獨做主語、狀語、謂語、賓語、補語等。第三章通過《漢書》與《左傳》、《史記》、《三國志》等三本史書的對比,勾勒了漢語量詞發展的歷史軌跡。對比《左傳》可以發現,《漢書》時期的量詞數量明顯增加,分工趨於細密,比先秦時期更加規範和簡明,動量詞在這一時期的萌芽、產生和發展,這充分顯示了兩漢時期在漢語量詞史上的重要地位。兩漢前後四百年,量詞也經歷着新生和淘汰的過程,這不僅是語言發展的必然,也與作者的行文用字習慣息息相關,這些都在《史記》、《漢書》的量詞對比中得以印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漢語量詞的分工更加細密,大批新量詞產生,數詞與動詞之間必須通過動量詞為媒介,這是動量詞發展的質的突破。總而言之,漢語量詞一直經歷着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整體上是日趨完善的。從先秦到兩漢再到魏晉,量詞的發展變化大致經歷着量詞使用範圍的擴大、縮小或轉移,以及一些不合規律的舊量詞的淘汰、一些新興量詞的產生這樣一個波浪式前進的過程,雖偶有反復的小浪花,但終究順着語言發展的長河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