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小麦苗期生长中存在诸多非生物胁迫,其中以干旱和盐胁迫尤为普遍。干旱会导致小麦冬前生长受到抑制、分蘖不足,难以为后期高产奠定良好基础。盐胁迫不仅使植物矿物质营养缺乏,严重还会导致植物死亡。添加外源褪黑素可提高植物抗非生物胁迫能力,具有调节水分平衡,维持叶绿体的完整性,调节硝基氧化稳态和脯氨酸代谢等作用。但是褪黑素在小麦抗非生物胁迫应用上还存在作用剂量不明确、农业实际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筛选小麦苗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麦苗期生长中存在诸多非生物胁迫,其中以干旱和盐胁迫尤为普遍。干旱会导致小麦冬前生长受到抑制、分蘖不足,难以为后期高产奠定良好基础。盐胁迫不仅使植物矿物质营养缺乏,严重还会导致植物死亡。添加外源褪黑素可提高植物抗非生物胁迫能力,具有调节水分平衡,维持叶绿体的完整性,调节硝基氧化稳态和脯氨酸代谢等作用。但是褪黑素在小麦抗非生物胁迫应用上还存在作用剂量不明确、农业实际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筛选小麦苗期施用褪黑素的最佳浓度和探讨褪黑素缓释手段,对实现褪黑素的高效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干旱和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施加系列不同浓度的褪黑素,筛选出褪黑素在小麦苗期缓解逆境胁迫的最适浓度,并探讨褪黑素作用于小麦幼苗的抗逆机制;在褪黑素增强小麦抗逆性试验的基础上,将褪黑素进行壳聚糖微粒负载,应用于小麦苗期干旱胁迫试验研究中,实现褪黑素的高效利用,以期为褪黑素在农业推广中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施300umol L-1的褪黑素显著增强小麦的抗旱性。与干旱对照相比,300umol L-1褪黑素使小麦发芽率和干重显著提高31.25%、65.38%,叶绿素a含量显著升高50.51%,根长显著增加97.7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升高45.64%,从而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膜脂过氧化程度,促进了苗期小麦的生长。(2)根施300umol L-1的褪黑素显著缓解盐胁迫损伤。与盐胁迫对照相比,浓度为300umol L-1褪黑素处理的小麦种子发芽率显著提升了19.41%,小麦幼苗整株生物量显著提高65.38%,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41.77%;根长显著提高121.10%,从而显著提高了小麦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缓解了盐胁迫对小麦的损伤。(3)采用离子凝胶法制备了褪黑素壳聚糖微粒实现了褪黑素的缓释,提高了褪黑素在逆境胁迫下的利用率。褪黑素壳聚糖微粒模拟释放试验表明,MP-MT在p H5.0的磷酸缓冲溶液下36h释放率为65.43%。MP-MT0.5处理与MT1.0处理相比小麦干重显著增加22.36%,根系长度显著增加16.03%,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提高15.65%。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出了褪黑素在小麦干旱、盐胁迫下的最佳施用浓度,探寻了褪黑素提高小麦抗逆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同时为解决褪黑素存在的易氧化、光降解等问题提供了一项解决措施,为褪黑素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数据支撑。
其他文献
目前,大气中CO2浓度迅速增加。而在设施栽培过程中,因环境相对封闭和覆盖物透光率影响,存在CO2浓度短缺以及光环境不足等问题,为了优化设施内光照和气体环境条件以培育壮苗,本试验以‘津优35号’黄瓜幼苗作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CO2浓度处理,分为大气CO2浓度(≈400μmol·mol-1)和加富CO2浓度(≈800μmol·mol-1)2个水平,裂区因素为光配方处理,分为白光(W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经摊放、杀青、闷黄和干燥工序加工而成,其中“闷黄”是其“黄汤黄叶”品质特征形成的关键工序。目前黄茶加工中多采用高温、高湿的“加温闷黄”方式,不仅能源消耗大,且黄变效率低。因此,探寻黄茶加工过程中叶绿素高效降解、茶多酚可控氧化是黄茶加工工艺创新的关键。本研究以“金萱”1芽1叶为原料,以室温(25℃)自然摊放为对照,设置3个低温(10、5、0℃)和5个时长(8、16、24、32
土壤盐渍化是导致农业产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黄河三角洲是我国典型的濒海盐渍土分布区,土壤盐渍化是制约该地区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准确的提取濒海盐渍土信息,分析并掌握其动态变化,对盐渍土的动态监测与防控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为土壤盐渍化的监测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方法。目前主要是依据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基于单个像元提取盐渍土信息,濒海盐渍土区受地物光谱混淆等因素影响,分类精度有待进一步
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作为一种新兴环境污染物,其在环境中的增殖与扩散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长期滥用导致畜禽粪便成为ARGs的重要储存库,而粪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持续应用增加了ARGs向土壤的输入。土壤-植物系统是ARGs从环境向人体传播的重要途径,而可生食蔬菜成为人群暴露于环境ARGs的来源之一。因此,研究粪肥施用对
氯酯磺草胺属于磺酰胺类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具有除草效果好、除草谱广等优点。氯酯磺草胺作为这类除草剂的代表性品种,对大豆田阔叶杂草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氯酯磺草胺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使用,其不可避免地在土壤环境中残留,并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蚯蚓是土壤生态健康的重要指示生物,然而目前有关氯酯磺草胺对蚯蚓毒性的研究鲜有报道。研究氯酯磺草胺进入土壤后对蚯蚓的影响,对于评价其使用后的生态风
卤代咔唑(polyhalogenated carbazoles,PHCZs)作为一类新型有机污染物,在世界各地土壤中被普遍检出,鉴于其土壤生态风险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3-溴咔唑(3-bromocarbazole,3-BCZ)和1,3,6,8-四溴咔唑(1,3,6,8-tetrabromocarbazole,1,3,6,8-TBCZ)为研究对象,以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群落结构、氮碳循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是世界上生产和消费煤炭最多的国家,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固体废物,约占煤炭总量的10%~15%。频繁的煤炭开采活动导致煤矸石累积量的极大增加,使其成为数量最大的工业残渣之一。数量庞大的煤矸石除了堆积于土地之外,也会被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再利用,在煤矿区,将煤矸石用于采煤塌陷地的充填复垦是较为常见的利用方式。然而,煤矸石中含有的有毒有害重金属,在其堆放和利用过程中会不同
可持续的土壤管理要求对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的变化进行可靠和准确的监测。但是近年来随着生物炭(Biochar,BC)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常规的有机质测定方法(化学试剂或高温氧化)无法区分土壤中的原有机质和外源生物炭,使得准确定量生物炭改良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变得困难,这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评估。因此,探究一种可以测定施用生物炭土壤中实际有机质含量的方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但由于形成过程、地理位置、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盐渍土成为其主要的土壤类型。受当地淡水供给时间短、盐渍化程度严重等条件限制,黄河三角洲滨海农区主要采用单次大定额水量的漫灌方式在春季进行压盐洗盐,以保障盐碱农田的及时春耕。但是大面积的灌水压盐,在降低了土壤中盐分含量的同时,还会淋洗掉土壤中氮、磷养分,造成养分进入地下水、湖泊、海洋等水体中,产
地膜是继种子、化肥、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物质资料,因其具有保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促进作物更快的发育以及提高作物产量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目前,地膜的生产原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化学性质稳定,在土壤中难以降解。加之当前残留地膜回收再利用技术和机制欠缺,导致随着地膜使用量及覆盖面积的不断扩大,地膜残留问题日益突出。残留在土壤中的大块地膜在太阳辐射、风化、机械破碎以及微生物降解等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