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载药纳米微胶囊,探索载药量的可调整性。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制备透明质酸(HA)交联凝胶,研究交联剂对交联程度的影响。通过载药缓释泪道栓模型的药物释放实验,进一步研究不同载药交联凝胶体系泪道栓的药物缓释性能。以体外实验验证交联凝胶体系的生物相容性,为缓释泪道栓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将模型药物氧氟沙星(OFL)加入壳聚糖(Chi)/聚环氧乙烷(PEO)混合电纺液内,接收溶液为0.6%HA溶液,调整好各项电纺参数后进行电纺产物的接收,并对电纺产物进行表征。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交联剂,对不同条件下制备的交联凝胶进行流变学性质研究。制备多组载药交联凝胶体系,并在基础上制备载药缓释泪道栓模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药物浓度,计算累计释放率,研究各组载药缓释泪道栓模型的药物释放性能。采用浸提液角膜上皮细胞培养法,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和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评价交联凝胶体系生物相容性。结果:将模型药物OFL混入Chi/PEO混合电纺液可成功制备载药微胶囊;交联剂用量对凝胶交联产生影响。选用OFL作为模型药物,进行载药缓释泪道栓药物释放性能的研究,通过以电纺组和非电纺组(即机械搅拌组),及不同交联程度下低度交联(Low)、高度交联(High)、不交联组(None)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电纺组较机械搅拌组显示出明显的缓释性能,交联能显著延缓药物释放,高度交联组能较低度交联组延缓药物释放。交联凝胶体系浸提液培养人角膜上皮细胞系,细胞形态未发生明显改变,MTT比色法提示不同浓度浸提液细胞毒性为0-1级,生物相容性良好。结论:研究结果证实了静电纺丝法制备载药微胶囊的可行性,并可根据需求改变载药量来调节药物释放量,为临床不同药物释放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基础。其次,本研究对不同条件制备的交联凝胶进行了流变学检测,选取交联程度不同的载药交联凝胶体系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药物释放性能的研究,证实了微胶囊载药和交联均能延缓药物释放、改变药物释放模式。此外,本研究还对交联凝胶体系进行了生物相容性的体外研究,结果显示交联凝胶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本研究的进一步的体内植入式缓释泪道栓的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