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提高产前超声对血管前置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的26例血管前置病例。总结产前高危因素;联合应用二维超声、彩色、能量及频谱多普勒成像分析血管前置在脐带-胎盘插入口切面、宫内口切面的声像图特征;对比手术结果及产后胎盘病理;对其产前超声诊断线索进行总结,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26例血管前置病例中,产前超声正确诊断22例。误诊2例,1例误诊为脐带先露,1例误诊为胎盘边缘血窦破裂。胎盘边缘血窦破裂病例后续随访血肿吸收,超声证实存在前置血管。2例漏诊。2)26例血管前置I型血管前置24例(单叶胎盘合并血管前置),包含帆状胎盘15例(3例双胎之一),占63%(15/24);前置胎盘或低置胎盘7例,占29%(7/24);球拍状胎盘2例,占8%(2/24)。II型血管前置2例(多叶胎盘伴血管前置),包括副胎盘2例,多叶状胎盘0例。3)26例血管前置病例产前均存在1至多个高危因素。其中胎盘异常26例(26/26);双胎、多胎妊娠3例(3/26),占12%(3/26);试管婴儿双胎2例,占7.7%(2/26);宫内生长受限胎儿9例,占35%(9/26);妊娠中晚期孕妇出现不正常阴道出血23例,占88%(23/26);胎心监护结果显示胎儿宫内窘迫15例,占58%(15/26)。4)26例血管前置病例均经产后证实,25例择期剖宫产胎儿存活,1例帆状胎盘并血管前置产前漏诊,胎儿经阴道分娩死亡。结论1)通过对脐带-胎盘插入口、宫内口矢状切面的观察,同时叠加使用彩色、能量及频谱多普勒技术,产前超声能够准确诊断血管前置,并对血管前置进行分型。本组血管前置病例产前声像图特征:(1)二维超声:横跨或者接近宫颈内口上方走行于胎膜间,一至数支管状或圆形血管回声,管壁薄,位置固定。本组孕中期筛查明确诊断的22例血管前置病例,均可观察到此二维声像图特征。(2)能量多普勒或彩色多普勒:特别适合于孕晚期胎儿先露部位下降,宫颈内口切面被胎头等先露部位遮挡二维图像无法显示者。能量多普勒对血流显示敏感,为了尽量减少漏诊率,值得临床推荐应用,但注意的是需要得到频谱多普勒的证实。(3)频谱多普勒超声:证实为胎儿脐动脉血流频谱。2)为了降低血管前置患者产前超声诊断的漏诊率,笔者建议不管孕中期或是孕晚期,对具有发生血管前置高危因素的人群须排除前置血管的可能。孕中期行产前超声筛查时,注意着重观察宫颈内口切面,经腹部超声显示不满意者建议选择经会阴或经阴道超声检查。经阴道超声可以获得比经腹部超声及经会阴部超声更加清晰的图像,而且胎儿宫内窘迫及孕妇阴道出血情况不会加重,是孕晚期针对血管前置高危人群产前超声快速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3)血管前置对胎儿而言是致命性的,而影响围产儿预后的关键是产前尽早明确诊断,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管理和宣教,择期剖宫产分娩。孕期对存在血管前置高危因素的孕妇行针对性的超声筛查极具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