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经济竹种,但传统繁殖方式难以实现毛竹优良无性系的快速繁育。因此,建立毛竹组培体系有利于发挥其各方面效益。目前,已有毛竹组织培养研究报道,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菌苗获取效率低、激素诱导增殖效果不明确、组培褐化严重、生根率不稳定等。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从消毒方法、增殖技术手段、诱导生根及控制褐化4个方面展开研究,以期进一步优化毛竹组培体系,实现各方面效益的综合开发利用。结果如下:1.未去皮盾片作为外植体,利用有效氯浓度5.2%的次氯酸钠溶液在抽真空条件下消毒8.6min,污染率为15.5%,与去皮盾片的污染率13.5%无显著差异,较半粒种子污染率48.5%显著降低;萌发率64.5%略高于去皮盾片的萌发率59.0%,较半粒种子萌发率40.5%显著提高。2.BA、KT、TDZ均可显著提高侧芽诱导率,0.5mg/LTDZ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达100%,侧芽诱导数2.57;KT次之,BA较差;但附加0.5 mg/L BA可显著提高TDZ的侧芽诱导效果;进一步正交优化结果显示,MS+0.15mg/LTDZ+0.5 mg/LBA+0.1 mg/LNAA中增殖系数最高,尤以液体增殖培养基连续培养最佳,增殖系数达7.59。3.随继代次数增加,生根率呈下降趋势,至增殖继代3次后,生根率仅为3.33%;NAA和IBA均可提高生根率,尤以0.5 mg/L NAA效果最佳,可将增殖继代3次后的芽丛生根率提高至36.7%;在此基础上,附加2000mg/L AC,可进一步提高生根率至 66%。4.抗氧化型防褐剂抗坏血酸(VC)和柠檬酸(CA)对组培褐化无显著改善作用,但吸附型防褐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活性炭(AC)具有较好的防褐效果,尤以1000 mg/L AC最佳。继代第1、2周期,1000 mg/LAC处理组的总酚含量分别为155μg/g、129 μ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2.14μg/g、6.24μg/g,原儿茶酸含量分别为28.23μg/g、7.97μg/g,绿原酸含量分别为 103.69μg/g 和 36.12μg/g,PPO 活性显著低于CK,CAT和P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继代第3周期,添加1000 mg/L AC褐化指数显著低于其它处理,控制在第1周期CK的水平。到继代第4周期后,1000 mg/LAC较CK依然有较好的缓解褐化作用。结果表明,以未去皮盾片为外植体,次氯酸钠为消毒剂,可有效提高无菌芽获取效率;明确了 BA、TDZ和NAA组合可显著提高增殖效果;生根受继代次数影响,NAA诱导生根效果最佳,附加AC可进一步促进生根。附加1000 m/L AC可延缓褐化发生并减缓褐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