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浸提液强化硼氢化钠去除水中六价铬的效能与机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eaflower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化学还原沉淀法去除Cr(VI)具有设备简单、易于操作、去除效果好和铬泥可回收等优点,但存在酸用量大、沉渣多且不易沉降、还原剂过量投加和终点pH控制要求高等难题,文中围绕上述问题,并结合固体废物粉煤灰(FA)在水处理中应用问题开展相关工作。在对FA中元素浸出的影响因素和浸出特性研究基础上,以FA为原料制备多种类型的粉煤灰浸提液(FAEm),进行其强化NaBH4除Cr(VI)效能和机制研究。通过NaBH4与其他传统还原剂除Cr(VI)效能比较研究,阐明FAE-NaBH4除Cr(VI)优势,为Cr(VI)污染物的减量化和FA废物的资源化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持,具有现实意义。
  针对FA直接应用在水处理中存在多元素浸出和数倍污泥量产生的问题,在研究FA中多种元素浸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浸提方法之间的比较,选用超声辅助强酸法(1.2mol/L HCl)制备富含Fe、Al和Si等元素的FAE,并将腐殖酸(HA)在FA上的吸附特性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等表征手段相结合,探究多元素浸出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水溶液中,随着时间的变化,Ca快速溶解在水中后随之呈先下降再上升趋势;以Al和Si为代表的元素浸出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S和Na为代表的元素浸出呈先上升后平缓趋势。在pH2.0的水溶液中,FA中各元素除Cr、Mo、As和Al外,均表现为最大浸出;在pH12.0的水溶液中,仅Al表现为最大浸出;Fe在pH2.0~12.0的水溶液中均表现为低浸出水平;强酸条件下有利于Al、Fe和Si的同时浸出。游离氧化钙(f-CaO)作为FA的主要成分,它能抑制Fe、Si和Al为代表的元素浸出。高含量的f-CaO,会与FA中的Al、Si和SO42-等在水溶液中生成波兰石、钙矾石(AFt)、水钙沸石和方解石等结晶态水化产物,有效地抑制Fe、Si和Al等多种元素的浸出。高浓度的HA可覆盖在FA表面,形成沉积层,抑制部分元素的浸出且阻止FA水化产物的生成。
  针对强化NaBH4除Cr(Ⅵ)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问题,将FAE-NaBH4与传统还原沉淀除Cr(Ⅵ)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了初始pH、还原剂投加量和FAE对Cr(Ⅵ)还原和总铬(TCr)去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还原剂在水溶液中的水解或电离作用影响Cr(Ⅵ)的还原和后续TCr的去除。NaHSO3和Na2S2O5会通过其自电离产生H+;NaBH4和Na2SO3在还原Cr(Ⅵ)同时会通过自身水解而迅速使溶液体系的pH增加,造成缺H+环境;FeSO4可通过自身水解产H+,促进Cr(Ⅵ)还原和Cr(Ⅲ)生成,且氧化产物Fe(Ⅲ)对Cr(Ⅵ)存在吸附作用。低投加量的NaBH4与FAE配合使用对Cr(Ⅵ)污染物的去除具有很大潜力,在pH3.0条件下,FAE与低投加量(100mg/L)的NaBH4组合,用于处理100mg/L Cr(Ⅵ)溶液,20min内可完成还原沉淀过程,TCr去除率达96.32%,明显高于其他还原剂。
  针对传统化学还原沉淀法处理Cr(Ⅵ)存在诸多问题,以NaBH4为还原剂,开展FAE强化NaBH4除Cr(Ⅵ)影响因素研究,通过设计系列实验,结合红外光谱、SEM、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表征手段对强化去除机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FAE可有效提高NaBH4对Cr(Ⅵ)的还原去除能力。与单独使用NaBH4相比,采用FAE>2.0类型的浸提液配合NaBH4处理pH3.0的100mg/L Cr(Ⅵ)溶液,TCr去除率可由对照组的65.93%提升至99.81%以上,且无需调节终点pH。FAE强化NaBH4还原Cr(Ⅵ)机制与酸催化机制相似,主要源于NaBH4水解产OH-过程与FAE中的Fe(Ⅲ)或Al(Ⅲ)水解产H+过程间的相互促进,形成的缓冲体系减缓了过量的BH4-水解所引起的pH升高,即由酸催化的NaBH4还原能力得到提升。FAE中的Fe-Al-Si可通过吸附和共沉淀加快Cr(Ⅲ)絮凝沉降的速度与沉淀率,同时还能对Cr(Ⅵ)产生微弱的吸附作用,从而使得TCr去除率提高。
  在低剂量下,Fe(Ⅲ)强化NaBH4除Cr(Ⅵ)能力比Al(Ⅲ)低,原因在于Fe(Ⅲ)在pH小于3.0时会形成纳米零价铁(nZⅥ),其形成对FAE中Fe(Ⅲ)水解产H+会存在不利影响,另一个原因是Fe(Ⅲ)本身在pH大于3.0的Cr(Ⅵ)溶液体系中的水解能力弱于Al(Ⅲ)。在H+不足的情况下(pH≥3.0),NaBH4的产H2与还原Cr(Ⅵ)过程存在相互抑制和协同作用,在初始pH为3.0时,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H2的生成一定程度上抑制了Cr(Ⅵ)的还原,然而,当初始pH大于4.0,Cr(Ⅵ)还原和产H2表现为协同作用。Fe-Al-Si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减少NaBH4产H2与还原Cr(Ⅵ)间的竞争,在30℃条件下,产H2率可由32.04%提高到80.70%,TCr去除率可由46.72%提高到98.96%,表现为协同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对1.3μm波段稀土离子掺杂玻璃荧光输出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碲酸盐玻璃、碲酸盐光纤放大器的研究现状以及1.3mm波段光放大器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介绍了试验的样品制备、性能测试及光谱参数的理论计算。第三章,研究了不同浓度掺杂的Nd3+离子在Te2O-ZnO玻璃中的光谱性能。随着Nd3+离子浓度的增大其荧光峰值有效线宽也随着增大;在Nd3+离子浓度为0.75mol%时,
本文对WPKI关键技术与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在研究WPKI的基础理论、技术框架以及应用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参考当前存在的WPKI生产厂商以及开源的WPKI实现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个较为实用的WPKI系统方案,分析与研究了ECC在WPKI中的应用,介绍了系统中涉及的实现技术规范,给出了系统的总体实现逻辑模型。介绍了PKI的概念、组成、信任模型、相关的标准和应用;分析了WPKI的一些关键技术,研究了W
学位
本文研究了Yb3+敏化R3+(Er3+,Pr3+,Ho3+)在重金属氧化物玻璃中的上转换发光性质及其敏化过程和效果。论文第一章首先简要地概述了上转换发光的研究进展,综述了玻璃基质中Yb3+敏化稀土离子上转换发光研究现状和理论研究基础,然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论文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Bi2O3-GeO2-Na2O玻璃系统中Yb3+离子浓度和玻璃成分对Yb3+敏化Er3+上转换发光性质影响,结
近年来一种不寻常的类钙钛矿结构的材料CaCu3Ti4O12(简写为CCTO)由于其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而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目前,对这种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固相烧结制备方法上。但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在制备粉体原料时,存在粉体颗粒大、成分不均匀、烧结温度高等特点。以这种粉体原料为基础所烧结的陶瓷的晶粒大小不均匀、致密度低及重复性差,导致介电陶瓷材料的成品率低下,性能差。而溶胶-凝胶液相法制备的超
学位
学位
数字图像水印技术是信息隐藏的一个分支,它利用人眼视觉冗余,将标志信息作为水印嵌入到被保护图像之中,是数字图像版权保护的一个新兴方法,也是数字产品版权保护领域中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己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本文改进了三种基于小波变换域的彩色图像水印算法。  第一种水印算法是首先从原始彩色图像中提取出蓝色分量,对其进行三级离散小波分解,提取低频分量,然后将预处理过的水印信息嵌入进去,最后将已
学位
本文对掺Er重金属氧化物光纤放大器基质材料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了稀土离子掺杂激光玻璃的理论基础和稀土掺杂光纤放大器及基质材料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内容和目的。第二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玻璃样品的制备、玻璃样品各种性质的测试和光谱理论计算,主要包括Judd-Ofelt理论(J-O)、McCumber理论以及无辐射跃迁理论。第三章介绍了Er3+单掺Bi2O
学位
本文对掺铒碲酸盐玻璃光纤的光谱性质及其放大器特性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光纤通信的发展概况以及波分复用系统和掺铒光纤放大器的研究与发展。第二章介绍了论文中涉及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其中包括Judd-Ofelt理论、McCumber理论、无辐射跃迁机理。第三章研究了在Er3+单掺和Er3+/Yb3+共掺TeO2—ZnO—La2O3玻璃中引入Ce3+离子对光谱性能的影响。第四章研究了
学位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掺杂在SiO2玻璃中的Bi离子在1.14 μm为发光中心的荧光半高宽达200 nm。在GeO2基质中,Bi离子的发光中心带红移至1.3 μm。这是迄今为止所知的拥有最宽近红外发射的金属离子掺杂玻璃。但是在这些玻璃中Bi离子的放光机理还不清楚。本论文研究了Bi掺杂的超宽带发光的不同基质玻璃,并对Bi离子以何种价态产生的超宽带发光做了初步的探索。本论文第一章绪论中概述了光纤放大器的
学位
负折射率材料是指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的人工合成材料。电磁波在这种介质中传播时将显现出与通常介质不同的各种逆向或反向效应,如负折射效应、逆多普勒效应、逆切仑科夫辐射等等。负折射率材料的发现是当前物理与电磁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由于负折射率材料的应用需要以电磁波的理论为基础,而负折射率材料现在还基本上处于初期研究的阶段,所以尽快地了解电磁波在各种负折射率波导中的传输特性,能够对负折射率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