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傣医药发展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防病治病的经验和方药,并形成了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的传统医学体系。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傣医药在文献收集整理、基础理论、临床研究和傣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傣医诊疗规范化研究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哦案(胆汁病)是傣族地区常见多发病之一,虽然傣医对于哦案(胆汁病)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大多零散记载于傣医的《档哈雅龙》、《档哈雅囡》(大、小医药书籍)等文献中,或以口碑相传,既不系统,又难以掌握,迄今为止对傣医哦案(胆汁病)诊治的规律还未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研究,影响了傣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傣医特色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有鉴于此,在傣医“四塔五蕴”学说指导下,对哦案(胆汁病)诊治规律进行较深入系统性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应用价值。本课题采取文献研究为主,研究结合临床与调研的综合研究方法,在傣医“四塔五蕴”理论为指导下,对傣医哦案(胆汁病)的诊治规律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本课题对哦案(胆汁病)傣医药文献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和分析,初步整理研究哦案(胆汁病)配伍用药规律,并通过收集的临床资料对哦案(胆汁病)临床表现及其特征进行了整理研究。初步分析、总结、归纳出哦案(胆汁病)诊治规律,提出傣医哦案(胆汁病)诊治方案(草案),完善了哦案(胆汁病)理、法、方、药诊疗体系。通过对傣医文献研究发现,哦案(胆汁病)发病与季节气候和生活环境风热水毒之邪及饮食、体质、年龄等因素相关,其主要发病机理是人体四塔五蕴和脏腑功能失调,三盘不通。哦案(胆汁病)的发病是因人体伤水塔、损及土、风、火塔,部位在中心在中盘,牵连上、下二盘,主要涉及肝胆,牵连脾胃肠道、肾与膀胱,以目黄、肤黄、尿黄为特征的病证。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在收集100例哦案(胆汁病)病例中,案答勒(黄疸病)60例、案答蒿(白疸病)4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82例,女性患者为18例,男女比例为4.56:1,男性多余女性。60例案答勒(黄疸病)患者中,风火水毒偏盛型患者比例最高占35%。其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依次为眼目发黄、小便发黄、周身困乏无力、精神欠佳、皮肤发黄、饮食不佳、厌食油腻、恶心呕吐、大便粘滞、胁下胀痛。体征依次为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上腹部疼痛或压痛。40例案答蒿(白疸病)患者中,风气水血不足型患者占31%。主要临床表现特征依次有眼目发黄、周身困乏无力、小便发黄、胁下胀痛、精神欠佳、饮食不佳、皮肤发黄、厌食油腻、大便粘滞、恶心呕吐。体征依次为上腹部疼痛或压痛、纳差、腹胀、腹泻或便秘、恶心呕吐。在治法上傣医以内治法为主,外治法为辅。治疗哦案(胆汁病)的内服方数量达到294首占全部用方的77.4%,内治法有利法、解法、清法、通法、补法、消法。外治法治疗傣医治疗哦案(胆汁病)的外治方达85首,占全部用方的22.4%。外用方运用于哦案(胆汁病)治疗的外治疗法有洗药疗法、包药疗法、搽药疗法、熏蒸疗法、擦药物疗法。其外外治法运用相当丰富。内外同用,治疗案答勒(黄疸病)傣医多用内服加外洗与熏蒸的疗法,治疗案答蒿(白疸病)多用内服加外包疗法。在傣药的应用方面,药物多为入水塔之药内服或外用药物中入水塔的药物比重高各占46.7%与33.3%,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哦案(胆汁病)为大多为水塔失调引起的疾病。同时,药物用法多样,治疗哦案(胆汁病),用法上主要有内服、外用、内服兼外用三种形式;内服药物剂型有汤剂、磨剂、丸剂、散剂、酒剂、膏剂、其它(内服方中如顿服、捣烂冲服等的方剂放入其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