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同时也是中国书法的重要转型期,以“宋四家”为代表的北宋书家在实践上“尚意”,在理论上重“韵”,创造出了独特的时代风格。“韵”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古典文艺学范畴之一,在中国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韵”范畴的内蕴有所变化,因此有必要对各个时期的“韵”的使用情况和内涵进行梳理。从而明确北宋书法中的韵论在整个“韵”论体系中的位置和影响。论文以中国文化史、中国书法史的宏观视野,通过文献梳理、特征归纳、比较分析的方法,旨在勾勒出以“韵”为核心的北宋书法韵论的基本轮廓。文章将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的北宋书家的书法理论中含“韵”的理论及同“韵”相关或者相反的范畴、论断等归纳为北宋书法韵论。并由此总结出其所彰显的时代精神和文化主张。将其放置在北宋这一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诸多要素的综合背景之中,分析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论文将北宋书法韵论的内涵特征总结为三个方面,一,张扬主体意识、注重个性表现;二,折射时代精神、凸显文化内涵;三,遵循艺术规律、善于开拓创新。对应的从创作主体,书法本体和相关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应当说北宋书家所构建的韵论体系是成功的。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对同时代和其后时代的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分析,总结出北宋书法韵论的特征和成因,对我们当下的书法等相关的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梳理了“韵”范畴的历史演进。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魏晋及以前的“韵”论,这一时期的“韵”论主要是由对声音和谐的阐释,发展到魏晋人物品藻的身体审美。第二阶段是从南北朝至宋代,这一阶段的“韵”论开始应用于书法、绘画、诗歌等艺术评论,并出现了相互交汇影响的特点。第三阶段是明清时期,这一时期“韵”论的突出特点是“神韵说”的出现,作为“韵”理论的总结性成果,“神韵”成为中国文艺理论中艺术评价的最高准则。该部分尤其突出了北宋“韵”理论的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及北宋书法韵论对“韵”范畴相关理论的影响。第二部分列举整理了北宋书法韵论的表达,并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北宋书法韵论集中体现在苏轼、黄庭坚、范温的论著之中。其中,苏轼推崇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以晋人书法的萧散简远为其韵论的基本要求。黄庭坚的韵论表达较多,而且更为自觉,他提倡“韵胜”,并推举苏轼的书法为“韵胜”的代表,形成了自己的韵论体系。范温在其著作《潜溪诗眼》中“韵论”一段集中论述了韵——这一书画诗文共同的最高审美标准,全面继承并总结了苏、黄的韵论,可以看作北宋韵论的总结性文献。同时期的蔡襄、米芾、黄伯思等人也在他们的书论中表现出重“韵”的倾向。总体来说,北宋书法韵论的表达有如下特征:一是重视天赋和自我价值,表现出对主体的关注;二是对世俗的批判,表现出北宋书法韵论的文人化倾向;三是对唐代书法的批判,表现出“尚意贬法”的艺术要求。第三部分分析了北宋书法韵论的形成原因。首先,分析了北宋书法创作主体面临的时代境遇。文章从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展示了北宋书家在政治上、文化上的矛盾处境。即在政治上一方面是环境的宽松和待遇的优厚,另一方面则是皇权与党争的压制。文化上既有禅宗思想的影响,又有市民文化的冲击。从而肯定了他们在构建时代话语上的努力和成绩。其次,从书法艺术本身的规律进行分析。通过和晋代书法及唐代书法的比较,解释了北宋书法在实践上“尚意”和理论上重“韵”的必然性。晋代书法尚简与唐代书法尚法都是书法自身规律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结果。北宋书法面临着不同于前代的机遇和挑战。对唐法的否定和对晋韵的肯定都是宋人依据艺术发展规律的理论创造和实践结果。最后分析了由于北宋书法家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和重叠性,使得如绘画、文学诗歌等艺术形式的风格转换对北宋书法理论和实践的影响,这些影响同书法韵论产生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