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是我国南方主要的亚热带果树之一,但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极易果皮褐变、果肉自溶和果实腐烂而使果实迅速劣变,货架期很短,常温下只有3~4d的采后寿命,这种短的采后寿命严格限制龙眼的贮运、销售和消费。因此,龙眼采后技术研究成为龙眼生产的关键问题。本文研究龙眼果皮微细结构与采后果实失水、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的关系,采后失水引起龙眼果皮褐变的机理;龙眼采后处理关键环节的技术参数和理论基础,如不同品种果皮形态结构的差异及其与果实耐贮运的关系,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果实采后真空预冷,延长冷藏果实在常温下的货架寿命技术,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建立龙眼果实商业化采后处理系统。结果表明: 龙眼果皮微细结构与采后果实失水、果皮褐变和果实腐烂有关。龙眼果皮结构是由外果皮、中果皮和内果皮组成。外果皮周皮层薄;外果皮表面栓质少,未形成连续的栓质层;外果皮表面有许多相互连接的微裂口和形状和大小不同的皮孔;中果皮细胞间隙多、空隙大;皮孔通道与中果皮细胞间隙相通。龙眼果蒂部由维管束、石细胞和通气组织组成,具有大的细胞间隙和胞间腔。这些微细结构易引起采后果实失水、果皮褐变和病原微生物侵染,从而导致果实耐藏性和抗病性差。 采后龙眼果实失水主要发生在果皮而不是果肉,在果肉和果皮之间水分迁移少。随着果皮失水率和贮藏时间(0~6d)的延长,果皮褐变指数逐渐增加。龙眼果皮褐变取决于贮藏时间和果皮失水程度的两者相互作用。0.015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可极显著(P<0.01)地减少果实失重和果皮褐变。 采后失水导致龙眼果皮活性氧清除酶SOD、CAT、APX、GR活性和内源抗氧化物质AsA、GSH、类胡萝卜素、类黄酮含量下降,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增加。相对渗透率测定表明,果皮失水后,细胞膜透性迅速增加,膜系统更为脆弱。采后失水导致PPO、POD活性增强。果实采收时,果皮细胞超微结构完整,果皮组织中总酚含量较高,pH值较低,随着果皮失水增加,总酚含量下降而pH值升高,果皮细胞超微结构被破坏。这些数据表明,失水引起龙眼果皮褐变,可能是由于组织抗氧化能力下降,积累活性氧,导致细胞膜系统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使PPO、POD与酚类物质在细胞中的区域化分布结构被破坏,导致酶和底物接触,催化酚类物质氧化的结果。 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在果皮厚度,外果皮表面颜色、龟状纹、放射线、瘤状突、刺毛,外果皮皮孔、周皮层厚度、栓质层厚度和连续性,中果皮薄壁组织细胞排列,石细胞大小、含量、排列和分布,维管束发达状况、排列和分布,内果皮表皮细胞排列和角蜡质层厚度等方面均存在着明显差异。风梨味、东壁、油潭本、乌龙岭、红核子、蕉眼龙眼果皮厚,外果皮表面瘤状突和刺毛多,外果皮周皮层、栓质层厚且连续性好,中果皮石细胞(团)含量多且排列紧密,分布在中果皮外侧且在中果皮中所占比例大,维管束发达且排列有序,内果皮角蜡质层厚;这些品种果实耐贮运、抗病性强。而水涨、赤壳、福眼、普明庵龙眼果皮薄,外果皮周皮层薄、栓质层不发达,中果皮石细胞(团)含量少、分布分散,维管束不发达,薄壁组织细胞胞间隙大,皮孔间隙大、皮孔通道与中果皮组织细胞间隙相通;这些品种的果实不耐贮运、抗病性弱。解释了龙眼外果皮表面主色为褐色和内果皮比外果皮更容易褐变的解剖学原因。 采收期与龙眼果实的产量、品质和耐贮性有密切的关系。随着采收期的延迟和果实成熟度的提高(采收期I采收期VI),龙眼果实果皮颜色山青褐色逐渐变成淡青褐色、淡黄褐色、黄褐色,果实由近长圆球形变成扁圆球形,果实重量和大小逐渐增加,果皮逐渐变薄而果肉逐渐增厚,果肉可食率增加,果肉TSS、总搪、维生素C含量增加而TA含量下降,果肉食用品质提高。但过熟的龙眼果实(采收期珊)果皮变成灰褐色,果肉TSS、总糖、维生素C含量下降,果肉食用品质降低。可用果皮颜色,果实重量和大小,果皮和果肉厚度,果肉可食率,果肉TSS、总糖、维生素C含量和固酸比值、糖酸比值,果肉食用品质作为确定龙眼果实采收成熟度的参数。 本研究建议,供长期贮藏或长距离运输用的龙眼果实应在采收期IV采收期V(即8月 31日9月4日,果实85%90%成熟)采收,在(30士2)℃下贮藏sd,好果率84.24十85.07%,失重率3.05十3.20%,在(3士1),C下贮藏40d,好果率98阶100%,失重率0.24十0.26%。供干制或短距离运输的龙眼果实应在采收期V采收期VI(即9月4日9月8日,果实90%100%成熟)采收,以提高龙眼果实品质和产量;作为鲜食和当地销售的龙眼果实应在采收期VI(即9月8日采收,果实完全成熟)采收,以确保龙眼果实达到最佳食用品质。 由于龙眼果实成熟于高温季节,采后果实容易腐烂。龙眼果实贮藏或运输之前通过预冷,以排除田间热和降低呼吸强度。本研究基于Fick扩散方程,建立水果真空预冷速率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实验数据。模型表明:当压强降低到一定程度时,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