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传统椎管内阻滞多为盲探操作,椎间隙的定位受限于操作者的体表标志触诊和手感,然而肥胖、水肿、解剖变异等增加了定位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穿刺难度和穿刺并发症。尤其是产科患者,椎间韧带松弛、结构不均一、皮肤到硬膜外间隙的距离增加、椎间隙角度加大,这些生理变化使包括多次穿刺、困难置管、神经组织损伤、穿刺后头痛、感觉异常和脊髓血肿在内的穿刺相关的并发症增加。同时,产妇的生理变化使全身麻醉过程中的困难气道、反流误吸等情况格外突出,而使全麻的应用受限制。超声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是近年来的热点,它为很多临床专业带来了变革,麻醉学科也不例外,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开展了针对产科患者使用超声引导的硬膜外和蛛网膜下阻滞的研究,其中,着重点主要在术前腰椎超声检查和椎管内阻滞的实时超声引导。超声已被证实能准确定位穿刺点、确定相应的椎间隙和硬膜外深度。而超声设备的更新、操作技术的发展使降低椎管内麻醉的失败率和减少相关并发症成为可能。尽管大多数研究证实了超声对椎管内阻滞的有效性,但也有一些研究报告称,对于体重正常的患者,使用穿刺前超声并没有改善,对穿刺失败率也没有影响。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生,超声能否改善产妇的椎管内穿刺还不清楚。本研究在翻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从研究单人超声操作、平面内进针、使用腰麻针穿刺入手,研究传统盲探穿刺、超声实时引导与超声定位后穿刺的不同,基于现有的研究,讨论超声引导穿刺技术在改善产科椎管内阻滞方面的潜在影响和益处,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目的研究盲探穿刺、超声定位和旁正中横断面超声实时引导细针穿刺在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对比三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等各方面,以求找到剖宫产手术细针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最优方案。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方案已获得德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与患者或家属签署同意书。选择2019年6月15日至2020年7月14日拟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6名,分为盲探穿刺组(对照组)、超声定位组(定位组)和超声实时引导组(引导组)。并且满足以下标准:单胎足月行择期剖宫产手术,身体健康,ASAⅠ~Ⅱ级,年龄在22~41岁之间。排除标准: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等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各种类型的休克患者,穿刺失败及手术过程中改变麻醉方式的产妇不在统计范围之内。所有操作均由一位具有丰富椎管内穿刺经验,并熟悉超声操作的麻醉主治医师实施。2.实验分组66位产妇分为对照组(n=23)定位组(n=22)和引导组(n=21)。入手术室后连接心电监护、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探头,吸氧,并行上肢浅静脉置管、输液,随时行胎心监护。产妇侧卧位,对照组采用触诊体表标志、手法定位椎间隙,穿刺点定位于L3-4间隙中点并向旁侧、尾侧各移动1-2cm,局麻后使用25G腰麻针向椎间孔方向穿刺,遇到骨质调整方向,确认到达蛛网膜下腔后给药、完成麻醉。定位组先用超声扫查脊柱,由旁正中入路确定L3-4椎间隙、穿刺点,预估穿刺方向及深度。在描记穿刺点后,经传统手法采用腰麻针(25G)盲穿,到达蛛网膜下腔,引出脑脊液,给药,完成麻醉。引导组则在上述超声扫查的基础上,同样选取旁正中入路,采用旁正中横断面扫描,使用平面内技术,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腰麻针刺入蛛网膜下腔,完成麻醉。3.观察指标在此过程中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穿刺情况及术中术后恢复情况,通过比较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深度、穿刺成功率、超声可视度评分、脑脊液引出、神经刺激征、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科学比较三组穿刺技术。结果1、对照组有2例、定位组有2例病例因穿刺次数超标退出本研究。2、三组产妇的一般情况,身高、年龄、体重、ASA分级、BMI体重指数、超声可见度评分等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照组、定位组和引导组的穿刺次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01);引导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引导组的穿刺时间大于对照组、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定位组的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脑脊液引出情况、神经刺激症、麻醉效果、患者满意度等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导组的穿刺次数最少,一次穿刺成功率最高,可以减少剖宫产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过程中的穿刺次数,提高一次成功率,有实际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