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定教”顺应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逐渐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发展趋势。大量“以学定教”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该模式在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发展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其经验在推广中也出现很多貌合神离的现象。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理论研究的薄弱与滞后。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理论研究,建立、发展并完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保障。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所在。本文扎根变易理论,对“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理论、核心要件及实现机制加以分析。变易理论是瑞典哥登堡大学马飞龙(Ference Marton)等人在其创立的现象图式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变易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机制。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及学习方式等直接影响其在学习某一内容时的关注点。对同一内容不同方面的审辨是学生学习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师须找出学生产生不同学习的原因,确立学习内容对学生而言的关键属性与关键特征,通过变易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属性与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以学定教”是变易理论的内在要求,同时,变易理论又为“以学定教”的实施提供了操作性指导。依据变易理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五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学生发展的全面性、教学风格的独特性、学习内容的适切性、教学过程的主动性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在变易理论指导下,构建“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型主要从学习目标、教学结构和操作流程等核心要件入手。其中,学习目标的生成路径以学情诊断为基础,以学习内容关键特征的确立为依据;教学结构建立于教师、学生、学习内容、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基本要素的交互作用之中;教学操作流程以“变易”为主线,在设计、实施及反思之间形成循环系统。上述模型从教学起点设计即贴近学生实际,为“以学定教”的实现奠定了根基。审辨、变易、重复及迁移分别使学生的注意、理解、记忆和运用得以实现,成为模式实现的关键。而全程实时评价则更成为模式实现的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