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V.parahaemolyticus,Vp)是我国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主要引起急性肠胃炎,少数情况下诱发败血症。目前由Vp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沿海地区,暴发频率和涉及人数明显高于其它地区。本论文建立了水产品中Vp的定量检测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国内九个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Vp进行了全年监测,利用监测结果,结合膳食调查和相关变量数据,进行九个城市不同季节贝类中Vp的暴露评估,进一步根据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开展了九个城市零售贝类中Vp定量风险评估初步研究,得到了九个城市居民在不同季节生食贝类而引发Vp肠胃炎的概率分布。以Vp具有种属特异性的基因tlh和主要致病基因tdh为靶点,在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双重PCR方法的基础上,结合MPN法对贝类中的Vp进行定量。用PCR方法取代传统的生化鉴定,对PCR鉴定为tlh+的22株菌进行生化鉴定,结果表明PCR方法与传统的生化鉴定结果一致,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可以取代繁琐的生化鉴定。我国是贝类生产大国,根据2007年渔业统计年鉴,选取了水产品产量较高省份的九个沿海城市,分别为青岛、烟台、日照、威海、连云港、大连、广州、厦门和舟山。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9月每月定点采样,共采集样品675个,所采贝类主要包括蛤蜊、牡蛎、贻贝、缢蛏、毛蚶、扇贝等。通过监测得到九个城市零售贝类中Vp污染状况的背景资料,对其进行分析,初步得到Vp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Vp在贝类产品中普遍存在,九个城市零售贝类中Vp检出率范围为56%-73.3%。其中日照零售贝类中Vp的检出率为56%、大连为59.7%,其余七个城市贝类中Vp的检出率均高于60%,连云港零售贝类中Vp的检出率最高,达到73.3%。MPN定量结果表明,青岛、烟台和威海缢蛏中Vp的几何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其它几种贝类(P<0.05),几何平均浓度分别为86.6MPN/g、258.4MPN/g和494.6 MPN/g;广州贻贝中全部检出Vp(12/12),几何平均浓度(269.8MPN/g)明显高于其它几种贝类(P<0.05),表明今后对贝类中Vp的监测可有所侧重;日照、大连、连云港、厦门和舟山所采集的不同贝类,其阳性检出率和含菌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按季节比较发现,不同城市春夏季零售贝类中Vp的污染状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秋冬季则差异显著,其中秋季舟山污染情况最严重,日照最轻;冬季以广州最严重,青岛最轻。九个城市零售贝类中Vp(tdh+)的平均检出率为0.96%。运用微生物风险评估理论,对九个沿海城市零售贝类中Vp进行定量风险评估。其中人群暴露评估的起点是零售,结合不同季节零售贝类中Vp污染分布、tdh+ Vp比率和初步的膳食调查数据推算出每餐致病性Vp摄入量的分布,并加入温度、零售贮藏时间、Vp的生长速率等因素对暴露评估模型进行了校正,用Crystal Ball软件获得了居民在不同季节消费贝类时每餐的致病性Vp的暴露量分布,结果表明居民每餐消费贝类中致病性Vp的平均暴露量在夏季最高,范围是3.26-5.32,其中大连最低,平均值为3.26、50百分位、90百分位与97.5百分位值分别为3.04、6.95和7.91,广州最高,平均值为5.32,50百分位、90百分位与97.5百分位值分别为5.15、9.19和10.04。平均暴露量最低的季节为冬季,其范围是0.01-2.26,其中广州最高,平均值为2.26,50百分位、90百分位与97.5百分位值分别为1.82、6.59和7.87;青岛最低,平均值为0.01,50百分位、90百分位与97.5百分位值分别为-0.02、1.65和2.01。通过零售贝类中Vp的定量风险评估初步得到了不同季节九个城市由于生食贝类导致的Vp疾病发生的概率分布,显示居民生食贝类导致肠胃炎发生的频率较高,其中青岛夏季Vp肠胃炎发生平均率为3.41E-03,50百分位、90百分位与97.5百分位值分别为2.31E-03、7.79E-01和9.18E-01,2004-2009年青岛夏季(7-9月)流行病学监测数据显示Vp引起肠胃炎的发病率为5.58E-5,低于本评估中的平均发生率,原因可能在于流行病学监测数据由于漏报导致数据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