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巴比特》被一致认为是奠定其在文学界泰斗地位作出贡献最大的作品。小说自出版以来学者们便尝试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然而他们的焦点主要限于小说的社会文化背景,现实意义,讽刺手法,主旨探析以及主人公的精神分析等等,很少有人注意到贯穿其中重要的空间元素。空间是一种集地理、社会、历史、文化和心理等于一体的多元综合存在,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全面分析小说中所建构的空间助于更好理解作品以及作者本身。本文将通过运用相关空间理论和研究小说文本中建构的多维空间,揭示出巴比特看似莫名的忧虑实际上起源他对社会空间强制的标准化的被动顺从以及时时刻刻处于空间权力监视之下,同时巴比特心理空间产生的变化即由无意识顺从到最后有意识的反顺从以及最后的升华源于他所经历的外部空间位移的影响。本文总共包括五章。第一章为引言,简要概述《巴比特》的相关内容和国内外评论,着重介绍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以及福柯的空间权力关系等学说,以及使用空间理论解读《巴比特》的可行性。第二章集中介绍了刘易斯在《巴比特》中构建的社会空间,便将其细化为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关于私人空间主要研究巴比特在其标准化的住宅空间内体现的顺从和忧虑,公共空间则是从传统的父权制性别空间、严格分层的社会阶级空间和无处不在的权力监视空间研究它们与巴比特的忧虑关系。第三章讨论了刘易斯构建的缅因州所象征的荒野空间及其丰富的蕴义,以及它对巴比特精神空间产生的影响。第四章主要是通过对巴比特在空间位移过程中产生的从无意识的顺从到有意识的反顺从至最后升华的心理变化研究巴比特的精神空间,以及其给小说提供完整结构产生的重要作用。最后本文基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对《巴比特》的空间性解读可以揭示出巴比特的忧虑源于它对社会空间内强制的对标准化的被动顺从和对监视机制的屈服,而巴比特所经历的由泽尼斯至缅因州空间位移对其精神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促进了巴比特精神空间内忧虑至升华的转变。希望本文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理解巴比特的忧虑,并且启迪读者挖掘刘易斯其他文本创作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