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村官”计划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萌芽,到目前全面推广经历了17年的时间,在摸索中慢慢前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学生“村官”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主要担任村支部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从当前的情况看,大学生“村官”在任用形式上属于聘任制,对大学生“村官”无法进行准确定位,其角色也非常模糊,大学生“村官”既不属于国家公务员也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村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展建设中的尴尬地位和工作生活边缘化。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普及,大学生“村官”这一特殊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还是基于传统的培训方式为主,笔者通过调研归纳出目前大学生“村官”在培训方式方面出现的问题,针对相应问题结合当今网络时代特质,构建培训平台、开展拓展训练、整合各界资源,提出了符合时代特性并具有创新意识的培训方法。本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释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文献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文章结构及创新之处。通过对目前国内大学生“村官”就业及培训方式来看,大学生“村官”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下做的选择,专业状况与个人素质有不适应之处,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分析研究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具有任重而深远的意义。第二部分:相关理论阐释。本章主要阐释了胜任力、胜任力模型相关理论,在此理论背景下构建了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第三部分: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本章中以咸宁市大学生“村官”为例,采用文献检索、问卷调查、访谈三种分析方法,总结得出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传统培训模式为主,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力度不够,频次低、培训评估与考核机制不健全;归纳影响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对大学生“村官”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网络培训方式欠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与实际相脱节。第四部分:基于胜任力模型下的健全我国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对策探讨。主要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对策:培训方式多元化、开拓大学生“村官”培训基地和搭建培训信息技术平台、完善大学生“村官”培训保障机制。大学生“村官”培训是提升其工作胜任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和今后大学生“村官”工程实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研究,立足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方式,针对其胜任力因素以此来构建大学生“村官”的胜任力模型。(2)定性和定量的方式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以咸宁市大学生“村官”为个案研究目前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取得的成效,力求将研究结论建立在科学衡量的基础上。(3)在当代公共管理科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工具支撑下,在所取得的调查数据基础上,创新大学生“村官”培训方式,主要思路为搭建培训平台、开展拓展训练和在线网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