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28至1930年,田汉率领南国社进行三期戏剧公演活动,希望能稳步推进南国社戏剧运动,实现从“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最终向戏剧最高阶段转型的目标。其中,从1929年1月筹备到1929年7月演出的南国社第二期戏剧公演,在三期公演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从第一期公演“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的阶段性推动,也与田汉“左转”后的第三期戏剧公演接轨。由于“承上”的性质,第二期公演的一些剧作源自对第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8至1930年,田汉率领南国社进行三期戏剧公演活动,希望能稳步推进南国社戏剧运动,实现从“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最终向戏剧最高阶段转型的目标。其中,从1929年1月筹备到1929年7月演出的南国社第二期戏剧公演,在三期公演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从第一期公演“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的阶段性推动,也与田汉“左转”后的第三期戏剧公演接轨。由于“承上”的性质,第二期公演的一些剧作源自对第一期公演剧作的修改,如《黄花岗》《古潭的声音》《名优之死》等,出现版本流变现象。这不单是文本内容上的差异,更涉及田汉戏剧观念的转变,即从“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的演进过程。论文主要贴合南国社戏剧运动的实际语境,从文本发生学与版本学勾连两期公演中修改过的话剧,通过不同版本间的文本差异,梳理南国社运动从“艺术剧场”到“民众剧场”的推进过程,考察田汉民众戏剧观念的生成与衍变,进而分析此时期田汉民众戏剧的创作思想与创作特点。民众戏剧是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重要的文学观念和实践活动,勾连起法国民众戏剧、日本“民众艺术”、俄国革命剧场等戏剧思潮,涉及情感与理性、艺术与社会等重要文学论争。民众戏剧引入中国后的根植与衍生,还和当时国共两党政治话语权力的争夺相互缠绕,其在地化过程更具有文学性、艺术性与政治性等丰富涵义。第二期公演时期的田汉,虽然以“在野”的身份自居,但在民众戏剧的探索与实践中,同样渗透着艺术、社会以及政治的缠绕、往复以及互动。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未完成的创作计划与田汉民众戏剧观》这一章节主要以文本发生学中“渊源批评”方法,观照田汉屡次更改的创作计划。从“前文本”状态梳理田汉反复修改创作计划的起因与经过,欲意揭示田汉在创作民众戏剧时反复拿捏的情感状态、艺术态度与政治立场。以梅耶荷德为代表的“革命”的民众戏剧和由叶芝为代表的“文化”的民众戏剧,构成田汉二元化的民众戏剧观念的思想基础。第二章《政治与艺术的往复:田汉<黄花岗>版本流变考》本章通过分析田汉不同时期对革命史剧《黄花岗》的修改,从《黄花岗》四种不同版本的流变角度,以“演进批评”的方法,分析田汉创作思想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往复的过程。从“大公报”版本对感性情感浓墨重彩地书写却难以对接革命情绪,到第二次公演时,通过克制的理性来表现情感最终上升到神圣的革命情感。田汉对《黄花岗》的修改,体现的正是逐渐明朗清晰的梅耶荷德民众戏剧观念。第三章《内在情感与外在形式:<古潭的声音>的版本阐释》以往版本研究更多关注内容的流变,很少考察不同版本之间的形式变化。本章想要通过“古潭”一诗在版本流变过程,分析主题恒定的“古潭”一诗在形式上的改动和变化。形式的变化关乎田汉诗歌创作观念的转变,是田汉对“新罗曼主义”的再解读。《古潭的声音》是一种“包裹性”的形式结构,想要通过戏剧的叙事性阐释“古潭”一诗的主题内核。田汉对《古潭的声音》的叙事性修改,主要借鉴叶芝的爱尔兰国民剧场的戏剧创作,以神话和传说等多种民间文化形式丰富的叙事表皮,最终完成具有民族文化性的民众戏剧指向。第四章《从唯美主义到民众戏剧的生成:田汉对<莎乐美>的译介与阐释》田汉翻译的《莎乐美》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本章以版本流变的角度切入,从田汉将“美人”改为“女人”这一细微的变化,分析田汉忠实原著精神更多表现在人物情感的传递上。从译介角度出发,进入田汉与梁实秋关于“《莎乐美》上演与否”的论战语境,分析田汉对《莎乐美》民众戏剧的再阐释。《莎乐美》的上演,并不是田汉唯美主义的回光返照,而是田汉两种民众戏剧观念的叠合,并且开启了田汉日后“摩登”女性形象序列,关乎第三期公演《卡门》剧作的改编。
其他文献
汉朝承接战国和秦朝文统,继续发展散文这一文体,推动了地理散文的出现,并延续至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汉时期枚乘、司马相如等人学习《楚辞》,创制出散体大赋这一文体,其中有着大量对西汉地理形势、山川资源的罗列,可以称之为地理赋。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作家学习两汉时期的创作方式,将地理赋的这种创作方法发扬到碑铭、书信、序等文体中,因此统称其为地理文学作品。汉魏六朝时期方志的数量众多,据王毓蔺先生统计,计有全国总
敦煌古医籍残卷中,所载药方总数1240余首,其中妇科医方约一百一十首,除少数见于传世的唐以前医书外,大多首见于敦煌遗卷中。敦煌医学卷子中治疗产后病医方散在《头、目、产病方书》(P.3930)、《杂证方书第二种》(S.5435)、《杂证方书第三种》(P.2882)、《杂证方书第五种》(P.26622)、《杂证方书第八种》(P.3596)、《治病药名文书》(S.1467)、《本草经集注第一附录》等诸多
中国古典诗歌自注作为诗人随诗歌正文而作的附属性文本,在后世读者索解诗歌本事信息、体悟诗歌情思意蕴时,具有重要的阐释权威。作为中国古代注体文学在诗学领域延伸而成的文本形态,诗歌自注的出现与中国古典诗歌一样,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脉络与价值意义。诗歌自注创作在宋代诗人诗集中已逐步形成自觉,其研究价值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名家名作。贺铸诗集中便存在着数量丰富且独具个人特色的诗歌自注,其对自注文类书写的个人创新,展
阮籍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他自身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与独特的处世之道,使得他在当时备受关注,亦对后世影响深远。从历史文本到文学文本,阮籍形象经过不断地书写与建构,逐渐呈现出一个颇具阐释性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到宋代,阮籍形象的书写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内容呈现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在书写呈现上颇具理性化风格与议论性特征,在情感态度上更趋理智与批判性,呈现出“宋式”的典型特征。本文以宋诗中的阮籍形
鲁迅杂文是现代文学最为丰富而独特的文体。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白话文学先锋的鲁迅,在白话写作中大量使用了文言表达,特别是其杂文创作,就化用了文言之乎者也,产生了独特的修辞功能、文学效果,并且隐含着丰富的文化逻辑。目前,学术界却对此现象研究甚少,本文拟就鲁迅杂文中文言虚词之乎者也展开讨论,探究其修辞功能和文学效果,进而分析其文化逻辑。绪论部分,首先是对问题的研究缘由和研究意义进行介绍分析;接着对其相关
目的 分析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心房颤动合并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4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试验组(40例)采用利伐沙班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评估两组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心功能,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
上海孤岛文学是一种寓言化的写作,它对于完整地建构抗战文学风貌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寓言”比较注重元素、属性、关系与知识这四个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寓言化”是“寓言”概念的延展,是孤岛文学创作所使用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孤岛文学的“寓言化”在喻体和本体的择取、情节图式的构造、情感和知识的映射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这里的“寓言化”有以下几种特征:第一,它是贯穿整篇作品的结构,“寓言化”使用的喻体也是文本主旨的寄寓
从术语学视角看,术语翻译的本质就是概念指称之间的跨语匹配,找译法和创译法是术语翻译的基本路径。本研究以21个中医妇科产后病病名术语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病名术语的命名方式、明确病名术语内涵的基础上,按照中、西医术语内涵对应关系将病名术语分为四类,对比分析三大标准中产后病病名术语英译。研究发现,对于名实俱同和名异实同类病名术语,应以找译为思路,寻找与其内涵对应或基本对应的核心概念进行英译,主要采用借用法
通过对《女科切要》所记载的产后病分析,阐述吴道源治疗产后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吴道源在治疗产后病上先辑前代医论以明晰源流,后述学术观点以处方用药,颇能勘透隐微,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认为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易感邪而致病,治疗上既重视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邪扶正,亦重视产妇脉象分析,使其在产后病的治疗上更加严谨、系统。
在中国当代诗坛,张新泉是一位有着鲜明风格的诗人。他致力于表达当今的民间声音,书写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表达对外界的思索与体察,流露对当今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张新泉诗歌的平民化风格已成定论,在一定程度上,张新泉代表了一种鲜明的以民间知识分子立场言说的姿态,具有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但迄今为止关于张新泉诗歌创作的研究为数不多,且已有的研究多以部分诗歌和少量几本诗集为观照对象,呈现出一种零散之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