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是一个山多坝子少的大省,为缓解人地矛盾问题,政府提出了城镇上山的政策,所以,山地的开发建设是否会恶化生态环境成为了山地开发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项目区选取五个典型的低丘缓坡项目区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地貌类型、降雨量、项目区面积因素等,探索山地开发对项目区的土壤侵蚀是否有影响并提出了生态修复的策略,对云南省的低丘缓坡项目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云南省已开发的低丘缓坡项目区基础数据,运用美国通用RUSLE模型,借助ArcGIS软件对选定项目区开发前和开发后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测算和比较研究,并提出生态修复的策略。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白岩、仁德、景大项目区开发前后均为极微度侵蚀,项目区开发后侵蚀模数均降低,开发后的土壤侵蚀情况得到改善。但是北古、研和项目区开发后侵蚀模数均上升,开发后土壤侵蚀程度加剧,北古项目区开发前后均属于极微度侵蚀,研和项目区由开发前的极微度侵蚀变成开发后的较轻度侵蚀。(2)从地貌类型来看,项目区开发建设前的平均侵蚀模数是岩溶峰林地貌>山间盆地地貌>构造剥蚀低山地貌>不规则山坡地=高原湖盆及侵蚀盆地边缘地貌。项目区开发建设后,山间盆地地貌>岩溶峰林地貌>不规则山坡地>构造剥蚀低山地貌>高原湖盆及侵蚀盆地边缘地貌。(3)从坡度级别来看,随着坡度级别的上升,土壤侵蚀程度加重,位于0-15°主要为极微度侵蚀,15°-25°主要为微度侵蚀、25°以上的主要为较轻度侵蚀级别以上。白岩项目区、仁德项目区、景大项目区开发后的坡度较大的侵蚀强度较强的侵蚀面积降低,项目区大部分属于轻微度侵蚀且位于15°以下,开发后的水土流失有所改善;但北古、研和项目区相反。(4)从土地利用类别来看,白岩、仁德、北古项目区侵蚀面积最大的为旱地,景大项目区侵蚀面积最大的为园地,研和项目区侵蚀面积最大的是林地。北古项目区开发后旱地、水田、果园的侵蚀面积变小的幅度比较明显,工业用地、通信用地的侵蚀面积变大的幅度比较明显。研和项目区开发后旱地、林地、园地、自然保留地的侵蚀面积变小,工业用地、道路用地的侵蚀面积变大,林地开发后的侵蚀强度加剧。项目区开发前后其他每种土地利用地类的侵蚀程度变化不是很明显。(5)由于项目区一期建设主要为道路建设、商业用地、居住用地的建设,这一系列的人为活动导致生态景观的破碎化,森林的大面积占用一方面对生物的多样性保护造成了困难;另一方面森林具有树冠截流,根系储水、改良土壤性质的功能,森林的减少会增加土壤侵蚀的危险。北古、研和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就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导致了土壤侵蚀加剧。(6)白岩、仁德、景大项目区在开发后土壤侵蚀程度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山地开发建设过程中改变了地形地貌,使得平整地块的坡度变缓;地表的土壤抗侵蚀能力也因土地用途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如转化为建设用地,其地表性质发生变化。而北古、研和项目区在山地开发中土地利用用途变化面积较大、项目区开发建设边坡稳定性下降、采矿用地水土流失严重、原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人类活动等都是加剧项目区土壤侵蚀程度的原因。(7)作为工业建设的白岩、北古、研和项目区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不完全一致的原因是人口密度、农用地占比、0°-8°占比、平整与基础设施费、新增建设用地占比的差异造成白岩项目区土壤侵蚀情况要比研和项目区、北古城项目区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