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标句词一般被定义为补足语从句的句法标记,就如英语中的that,if等。在许多语言中,都有从言说动词演变为标句词的现象。已有研究认为,汉语的“说”中也是一个由相同形式的言说动词演变而来的标句词,并且作为标句词的“说”在分布上位于主句谓语动词及其宾语从句之间。 以往对标句词“说”的研究并不充分,集中在语法化问题的讨论上,而对其他问题则很少涉及。同时,标句词这个概念在汉语学界的使用也是高度混杂的,包括多种虚词在内。有鉴于此,本研究将致力于两个目标:一是厘清标句词以及与之相关的补足语和补足语小句等概念;二是深化对汉语标句词“说”的研究。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补足语的区别性特征是在句法上作为小句或句子谓语的必有成分,藉此可以将补足语与次级谓语、附加语等概念区分开来。同时,这一特征也是定义补足语小句的关键所在。另外,标句词这个概念在功能语法和生成语法中“名同而实异”。功能语法所说的标句词就是一般所定义的补足语小句标记,而生成语法中所说的标句词则是指小句结构中的一个句法位置,或者是该位置上固有的显性标记。 对汉语标句词“说”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说”的语法性质。通过论元选择、完成体标记、重叠形式等句法测试手段来证明作为连动后项的“说”已经不是一个动词。就“说”的意义而言,标句词“说”主要用于标记主句动词与宾语小句之间的语法关系,而引语标记“说”和非人称引语标记“说”仍与宾语小句所表达的话语内容相联系。“说”在句法和语义两方面的表现源于语法化中去范畴化和去语义化这两个机制的作用。 二、标句词的判断。对给定成分是否为标句词的判断要从其概念本质出发,即是否具有标记补足语小句的功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对汤廷池(1989a,1989b,1992)和方梅(2006)的观点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1)英语里的疑问式标句词if,whether等只能标记补足语从句的疑问语气,与此不同的是,而汉语里的“吗、呢”等只能表达整个复杂句或独立小句的疑问语气,因此不是标句词。2)汉语中的“说”后附于主句的现象属于核心语标记手段,并不是语法化程度低的表现。 3)同位语从句相对于核心名词而言不具有必有性,因此不是补足语从句。相应地,同位语从句标记也不是标句词。 三、“说”的语法化。以往对汉语标准语以及各种方言中,从言说动词到标句词语法化路径的重构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但问题是,既然所有的路径都具有相同的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又如何会产生这些差异呢?通过对各种路径的比较,以及对汉语中言说动词的多功能性的分析,我们认为“言说动词→引语标记→标句词”这条演变路径最具有理据性,同时也符合语言共性中的表现。在言说动词语法化为引语标记的过程中,动词语义的单向蕴含关系是动因,重新分析是机制;而在引语标记语法化为标句词的过程中,概念隐喻是动因,类推是机制。 四、标句词“说”的语用功能。通常认为,标句词“说”在句中出现与否,并不会对包含宾语小句的整个复杂句产生影响。然而,根据我们对“媒体语言语料库”中标句词“说”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它倾向于与第三人称主句主语和非叙实主句动词共现,而当主句主语为第一人称时,又倾向于与第三人称的小句主语共现。这些共现的现象表明,标句词“说”具有标记宾语小句中的命题在心理距离上与说话人相疏远的功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宾语小句中信息来源的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