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结构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讲本文要阐明的问题和几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本文主要围绕公共生活中合作何以可能的问题,借助对博弈论本质和分析方法的运用,以经济过程类比政治过程,从人和政治视角,立基于有限理性和文明自利的人学基础来理解政治现象,探讨公共生活中合作何以可能及其对政治均衡何以达成进行逻辑分析 。第二部分:详细解读博弈论的本质、发展历程和理论预设。博弈论的本质是交互的决策论。几个发展阶段的不断超越的内在关系,即由一般均衡和完全博弈——重复博弈——演进博弈的发展历程,由完全理性人假设——有限理性——非理性、潜能的逐层深入。博弈论的理论预设为:在熟人世界里提供重复博弈的框架就够了,因为有理性的参与者能记住博弈史和基于概率分布达成共识,形成声誉机制,互惠合作成为可能;在陌生人世界里,每个人遵守生存博弈规则就够了,由于人的潜能和非理性因素影响,“预先程序化”的群体心理结构和路径依赖推进博弈演进,保留监督和撤回的权力,以恶制恶。第三部分:从博弈论中提炼出分析政治现象的几个视角,探讨公共生活的合作何以可能。几个视角:互动的个人主义政治观、现实主义政治观、有限理性政治观、演进博弈政治观,把政治演进与政治建构结合起来。探讨公共生活中合作何以可能:在熟人世界里提供重复博弈的框架下,合作是何以达成的;在陌生人世界里,在演进博弈的过程中,合作是何以达成的。第四部分:探讨均衡概念的内涵和政治均衡何以成为可能的内在逻辑。政治均衡是以不同群体的心理认知代价的平衡的心理相对理性主义为基石,以实践理性为指导,在主体间通过话语民主和政治辩论达成的公共理性来配置价值资源。“自我的统<WP=45>治”和“承认的政治”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人的心理接受,心理认知决定政治制度和结构安排,而具有不同偏好的个体又是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不同群体的心理认知结构,这是相对客观的类型模式,也是可以认知的,即为主观性用客观性正名,这也是以心理相对理性主义作为基石的原因。而群体心理认知结构又是文化、传统、习俗等路径依赖“预先程度化”的结果,引入对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分析。而对这些的理解少不了对知识、信息和有限理性的认识。对政治均衡的评价,政治均衡的艺术是妥协的新现实主义原则。第五部分:概括本文的核心所要说明的问题,以及理论价值和意义。以博弈思想分析政治现象是区别于伦理政治观探讨公共生活何以可能的另一全新的视野,是基于经验的、现实的、历史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