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危害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之一。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国际能源局(IEA)的数据显示,中国能源消耗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1979年的14.31亿吨跃升至2010年的72.59亿吨,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①。随着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长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也使我国成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焦点,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谈判过程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强烈要求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并以此为借口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美国更是提出了以中国承诺减排作为它减排的条件,这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2010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9740亿美元,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极大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我国出口、进口产品结构差异较大,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排放及低附加值的商品居多,进口产品则以低能耗、低排放及高附加值的产品为主,因此我国的贸易增长是以国内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随着“中国制造”的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转,其背后隐含着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气候威胁论”者一边在指责中国不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一边却在消费着中国制造的大量廉价商品,所以,在国内外气候变化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研究贸易开放对环境影响的碳排放②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定量检验贸易开放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全面有效地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使中国贸易开放与环境保护都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本文借鉴Copeland和Taylor(2003)构建的环境污染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其运用到碳排放效应的分析上,并对其进行扩展,构建了包含国际分工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并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1998-2010年期间30个省(市、区)的数据,采用基于理论模型而建立的动态及静态面板计量模型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对碳排放的整体影响及区域影响进行验证。同时,为了分析贸易开放所直接导致的碳排放问题,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1-2010年中国各工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测算这一时期中国的贸易含碳量,采用净贸易含碳量指标值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的碳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各工业行业进出口含碳量及我国贸易含碳量的流向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基于环境的外部性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运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贸易开放对环境的影响。本文认为国际贸易不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但国际贸易可能加重环境问题。从静态分析结果看,当不控制环境外部性时,贸易自由化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环境的外部性大部分被适当的环境政策而内化,那么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作用的结果对福利的影响总的来说就是正的。(二)通过借鉴Copeland和Taylor(2003)构建的环境污染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模型,将其运用到碳排放效应的分析上,并对其进行扩展,构建一个包含国际分工及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并考虑外商直接投资的碳排放模型。本文认为贸易开放影响环境的碳排放效应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全球生产网络效应、技术效应及规制效应等几个渠道实现。(三)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贸易开放整体上增大了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研究期内,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都是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的Granger原因,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的冲击响应累计值均为正值,外贸依存度的影响力度要远大于外资依存度的影响力度。方差分解分析显示,外贸依存度和外资依存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差分解贡献度都是递增的,但外资依存度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外贸依存度要小(四)基于全国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人均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显著的倒U形,CKC假说成立;对外贸易规模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正的效应,即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影响是负面的;结构效应增加了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由自主研发而引起的技术进步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由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使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压力;政府管制措施却未达到预期有效的目的;全球生产网络效应虽然为正但不显著,说明我国虽然目前在全球生产网络中仍然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土地及能源等生产要素,产品附加值低,对能源的消耗量较大,但和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全球生产网络的碳排放效应并不显著。基于区域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表明,人均GDP与碳排放曲线呈不同形状。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均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显著的倒U形,CKC假说成立,但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曲线呈现正U型,CKC假说不成立;区域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政府管制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及全球生产网络的碳排放效应不同,但各区域研发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同。(五)基于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各工业行业贸易含碳量分析表明,研究期内,中国出口含碳量年均增长了7.92%,出口含碳量在各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大多数年份都在10%以上;而进口含碳量在各工业部门碳排放总量中的比重由2001年的5.07%下降为2010年的1.99%;中国的净贸易含碳量一直保持顺差状态。净贸易含碳量最高的是化学工业、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影响中国净贸易含碳量变化的原因是进出口贸易规模及碳排放系数;2001-2010年,中国对十大贸易伙伴出口贸易含碳量从23223.87万吨增加到41065.07万吨。这一期间,美国是中国出口货物含碳量的最大接收者,10年间中国对美国的工业出口贸易含碳量总计为78550.48万吨,中国对欧盟的工业出口贸易含碳量总和虽不及美国,但2007年欧盟已超过美国,成为中国出口货物含碳量的最大接收者。其他比较重要的接收者还有中国香港、东盟、日本。中国从十大贸易伙伴进口贸易含碳量则从2001年的7653.57万吨减少到2010年的6697.40万吨,2001-2007年,由于日本一直是中国进口货物的主要来源地,中国从日本进口货物含碳量也一直位居第一2008年以后,虽然日本仍然是中国进口货物的主要来源地,但中国从欧盟进口货物的含碳量却超过了从日本进口货物的含碳量,中国从东盟、韩国、美国和中国台湾进口货物的含碳量在总进口含碳量中所占比重多数年份都在7%以上最后,根据前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对中国协调贸易开放与碳排放的关系,实现低碳贸易,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