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格,一种语言常规的违反和偏离。然而1980年,Lakoff & Johnson共同发表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转变。自此,隐喻研究进入新的认知时代,隐喻被认为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身体体验的结果,是一种认知机制;隐喻在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隐喻在组织人们的思想概念方面起着基础结构的作用。认知方法的介入拓宽了隐喻研究的领域,前辈学者们已经成功地对特定的某一种类的概念隐喻进行过跨文化的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人类语言和隐喻思维的共性和文化属性,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先前很多研究的语料主要是来自字典、词典以及传统诗词中的隐喻式表达。目前,对于某一特定文体,尤其是时实性和动态性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的系统的研究不是很多,即使有也只限于英语语篇,这就使研究缺乏了普遍性的基础。有鉴于此,本文选取了既有时实性和动态性,又蕴涵客观经济规律的媒体出版物中的经济类语篇作为研究对象。从英汉二十余篇经济类语篇中,抽取了大量的隐喻式表达,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做出了较为详细的解释。希望通过此次英汉对比研究,能够对前人提出的一些有关概念隐喻的论断在动态性语篇中进行跨语言和跨文化的验证。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开始,两千多年来,人们对隐喻的认识经历了一场从修辞格和常规语言的偏离到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采纳以Lakoff为代表的现代隐喻理论的观点,介绍分析隐喻的认知本质,哲学基础,隐喻的分类,普遍性,系统性和文化统一性等,旨在为对比研究中隐喻的识别和理解过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以及设计一个可行的理论框架。此次研究的语料来自中西方四份权威性杂志和报刊中的二十四篇经济类语篇。语料收集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种隐喻识别的方法:利用修辞格的“家族相似性”识别一些较新奇和形式明显的隐喻;利用隐喻认知理论的跨域映射原理收集一些常规和惯用的隐喻式表达。然后将所有收集的语料按照其源域进行重新归类,并找出其中的概念隐喻。在语料分析过程中,文章采用了定性和定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