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消毒观念只是针对水中的病原性微生物,其目的是充分杀灭水中的病原性微生物,确保水质卫生安全。目前看来,保障饮用水安全已经不能简单地只考虑微生物安全性,同时要重视饮用水中微量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健康的长期危害。即消毒研究从微生物的单一控制扩大到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双重控制,同时还应考虑消毒工艺对管网水的生物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闵行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设计工艺为黄浦江上游原水经预臭氧化和常规处理以及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深度处理。中试实验结果表明,出水CODMn平均值为2.65mg/L,氨氮平均值为0.21mg/L。本课题主要考察其出水分别通过氯胺消毒和折点加氯(自由氯)消毒出水的水质,比较两种消毒方式的消毒效果,并探索主要的运行参数、影响因素等。最终选择一种较为合理的消毒方式并为即将投入运行的新水厂的处理工艺中的消毒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本文在分析研究国内外氯消毒应用情况的基础上,结合黄浦江上游原水水质状况和生产实际,通过中试和实验室试验对使用氯胺消毒和自由氯消毒的效果及其对水质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在采用氯消毒时,当氨氮浓度在1mg/L以上时一般采取氯胺消毒,效果良好且经济;当氨氮浓度在0.5-1mg/L之间时,既可以采用折点加氯消毒,又可以选择氯胺消毒,但是折点加氯消毒的加氯量比较高,水厂较近的用户打开水龙头会有较大的氯味,所以最好选择氯胺消毒,要注意对加氯量的控制,避免氯胺的气味;而当氨氮浓度低于0.5mg/L时,如果采取氯胺消毒,化合性余氯量较低,可能会出现管网末梢余氯量不满足水质标准的情况。氯胺消毒的余氯衰减速率低于自由氯消毒,其持续消毒效果优于折点加氯(自由氯)消毒方式。氯胺的杀菌灭活能力要弱于游离氯的杀菌灭活能力,但由于深度处理工艺中的预臭氧和后臭氧化,对细菌有很强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致使活性炭出水的菌落总数会比较低,所以出水菌落总数相差不大。在保证饮用水微生物安全性的条件下,氯胺消毒副产物生成种类比折点加氯消毒少,含量低。氯胺消毒总三卤甲烷生成量1.67μg/L,总卤乙酸生成量9.84μg/L,但有关资料表明氯胺的异味会使消毒后的水口感较差;折点加氯消毒总三卤甲烷生成量9.23μg/L,总卤乙酸生成量22.79μg/L,其值也在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标准范围内,这是由于深度处理对消毒副产物前驱物去除有较好的效果。折点加氯消毒对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自由氯浓度越高,其生物稳定性就越差。氯胺消毒对生物膜成长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减少饮用水中的AOC含量、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方面优于自由氯消毒方式。黄浦江原水经过深度处理工艺之后采取氯胺消毒或者自由氯消毒的出水水质虽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但都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