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丛针治疗优越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病例标准坚持治疗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成两组: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治疗前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生活能力的评定,疗效评定。(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定;疗效评定:根据神经基本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及病残程度进行评定。)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定电鍉丛针的临床疗效。结果:(1)各组脑梗死患者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脑梗死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组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各组脑梗死患者疗效比较电鍉丛针组与头穴丛刺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鍉丛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具有简便易行,无针刺创伤、无疼痛、无感染等特点,因而易于被临床患者接受,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适于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