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步瀛“文选学”成就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步瀛是晚清民国的著名学者,一生致力于古文典籍的整理、笺注工作,《文选李注义疏》和《选学举要》是其晚年在“文选学”方面的著作成果。《文选李注义疏》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全面整理《文选》李善注,虽然只完成八卷,但在校勘、注释和考证方面的成果得到“文选学”界的充分肯定;《选学举要》是其在萃升书院时的讲义之作,但整部著作蕴含“新选学”因素,对“新选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整理、分析高步瀛的“文选学”著作,探析高步瀛在“文选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和特点,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文正文共分五大章节,第一章“高步瀛生平、著作与思想”,主要论述了高步瀛的社会交往、著作成果与思想。高步瀛生活在晚清民国风雨际会的时代大背景下,是在旧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深受乾嘉学风影响,为人、为学实事求是。高步瀛交游广泛,参加诗钟、谜社以及国文类等社团,体现了其兴趣爱好和学术倾向,与其一生著作成果相辅相成。高步瀛事母至孝,爱国至诚,坚持传承传统文化,早年履职教育部期间,著作启蒙书籍,化导民俗,启发民智,以期教育救国,专任北师大教授后,整理、笺注古文典籍,教育学生,坚决不与敌伪合作,其一生身体力行,融爱国、教学与著述为一体,留下丰富的古籍笺注著作和珍贵的人文精神。
  第二章“《文选李注义疏》的学术渊源和撰述动机”,主要梳理了《文选》李善注的研究历史,唐末《文选》李善注逐渐受到学者关注和研究,从简单评论到校勘、注释和考证等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但直至清末却没有集校勘、注释、考证于一体的综合、集成著作问世;同时梳理了“疏”体的历史发展,详述了唐宋、清代经学注疏的主要特点与成就,从而发掘《文选李注义疏》学术创作渊源。高步瀛的《文选李注义疏》正是在经学注疏体例成熟和成果丰富的背景下,在《文选》李注研究丰富成果的基础上,以经学注疏的方式对《文选》李注进行的全面整理工作,在《文选》李注研究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
  第三章“《文选李注义疏》成就”,主要从校勘、训诂和考证三个方面详细探究了《文选李注义疏》的学术成就。高步瀛以恢复李注原貌为目的,参酌当时所能见到的《文选》各版本,以及史书、类书和其它古籍文献,充分利用前人校勘成果,对选文与李注进行了全面校勘整理。在训诂和考证方面,高步瀛全面阐释李注,对李善注释进行补阙、补证、申释和是正,对选文与李注引文进行全面训诂和考证,通过描述其在校勘、训诂与考证方面的内容、特色和成就,以达到全面发掘《文选李注义疏》的疏证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选学举要》研究”,探究了“新选学”的范畴,梳理了其发始过程,对《选学举要》中的“新选学”因素进行全面总结。高步瀛的讲义是在民国教育思想与体制改革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其早期的“历代文举要”系列讲义,以及其后来就教萃升书院的《选学举要》《三礼举要》等讲义都有着超越传统,新旧交融的特点。《选学举要》注意“文选学”史的研究,并在《文选》的编纂、校勘、注释、影响等方面涉及“新选学”研究范畴,是高步瀛“文选学”研究的又一成就。
  第五章“《古文辞类纂笺》和‘历代文举要’与‘文选学’”,论述了《古文辞类纂笺》的创作缘由与体例,以及高笺对李善注的继承与发展;分析了“历代文举要”编纂和评点特点。《古文辞类纂笺》与“历代文举要”两书中与《文选》重出篇章共108篇,虽两书体例与《文选李注义疏》不同,但三书校勘、注释、考证方法与原则相同,故高氏对这108篇文章的校勘和注释成果,及其“历代文举要”中体现的选文思想和文章学思想,亦是其“文选学”成就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文选李注义疏》成就基础上,与两书特点与成就相结合,更能全面见出高步瀛的“文选学”实绩。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通过对《昭明文选》诸多版本中所存音注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音注与版本双向研究的新概念。这种"双向"考察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李善、五臣两家《文选》音注在版本中演变脉络的梳理;二是从音注的角度对《文选》版本系统中尚有疑虑的问题进行验证;三是在对《文选》版本考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探索中古音韵文献中前人忽视或误解的特殊注音现象。  本文首先拟测了李善、五臣两家音注的"原初形式",认为"随注出音"与"正文夹音
学位
本文以殷商西周时期的金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传世文献,对这一时期的祭祀礼、宾礼、战争礼、以及册命礼等四种礼制及相关名物进行探讨。在金文所涉及的诸类礼仪中,这四种礼制与政治关系密切,且包含了丰富的名物。通过对礼制内容及名物的探讨,得出礼制与名物变化的规律及原因,以祈能够更多的与传世文献做出补充与对比。  在祭祀礼相关铭文中,祭祀礼的关键因素有三:首先是祭名。通过大量甲骨、金文中祭名的对比发现,这些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