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教师轮岗交流制度是近年来我国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做出的一种政策选择。在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借鉴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突破即有窠臼,构建“以服务代管理”的政策伦理。通过对轮岗制相关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的调查和政策文本的分析发现,当前轮岗制政策效能低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政策利益冲突考量的不够,核心在于其政策伦理上管制型伦理占据统治地位且政策公共性被遮蔽。因此,为提升政策效能我们应当在调节教育政策利益时平衡各方利益需求和利益所得,坚持服务取向的政策伦理和心理学化的政策设计,并通过还原人的权利的公平而开放的政策工具系统体现出来。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导论,对研究开展的前提条件进行界定,包括课题背景、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开展的条件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利益分析理论、教育政策伦理理论、教育政策工具选择理论,在分析诸理论的同时进行政策伦理走向的历史性理性思考。第三章、第四章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三章是对现行县域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政策系统运行现状、利益主体关系、利益关系和政策工具运用进行分析,进而对现行县域教师轮岗交流制度的政策伦理进行分析。现行的县域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凸显出种种弊端,究其原因就在于政策利益主体关系和政策利益分配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反映在了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滥用和政策工具系统的封闭性上,其背后又折射出在政策伦理方面的缺陷。第四章是基于第二章的理论分析、第三章的现实分析而提出的教育政策利益平衡和政策伦理重建理念,并落脚于政策工具选择上,是本文研究的论点所在。本文主张构建以政策利益平衡为核心的服务型政策伦理,并通过还原人的权利的政策工具选择体系来加以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