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陀,即芦焚,一生笔耕不辍,自三十年代初登文坛后便作品涉及小说、散文主要的文学体裁,之后更是在散文诗、诗歌和戏剧上有出色的成就。他从中原大地走出,在外漂流数年后曾于30年代蜗居于上海“饿夫墓”,再到建国后依然勤奋耕耘,可以说每个历史年代均有风格独特的作品呈现。然而与其创作活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研究遭到的冷遇,比如建国前只有寥寥几篇对其创作的评价。虽然80年代师陀研究呈现出良性的发展态势,逐渐呈现在探索中前行的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学术上的空白,对于师陀的文学研究还有大片需要填补的留白,师陀的文学价值并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现和重视。师陀是一个有自觉文体意识的作家,他的小说和散文都有自己独特探索和创新。本文注重对师陀散文文体特征的研究,特别是他对散文和小说、诗歌体裁之间的相互借鉴,以及前期文体上的探索对写作主题和4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感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发掘其探索和创新的意义和价值。引言部分立足了目前为止对师陀作品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对师陀散文有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研究,并且阐释文章的主题和立意。第一部分是论述散文小说化的文体创新,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多重叙述方式的转换,包括叙述视角的转换以及人称的转换和第二人称的频繁使用;二是故事情节的强化;三是对话的大量使用;四是截取横截面细致描写的手法。第二部分是论述散文诗意化的文体创新,分为两个部分:景物的诗意化和荒原的意象。第三部分是探究师陀散文文体变革的原因,大至时代的背景,以及作家自身的文体探索意识。第四部分集中探究师陀散文文体探索的意义和价值,分为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和自身独特艺术世界的建构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