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近年来商标注册流程的优化与申请费用的下调,受投机牟利、“傍名牌”等利益心理驱动,以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商标囤积行为疯狂涌现,对我国商标注册秩序造成极大破坏,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监管部门已多次出台规范文件,明确提出对商标囤积行为进行严打。2019年4月新出台的《商标法》第四次修正案,也立足于维护商标实际使用、遏制囤积性注册,新增“不以使用为目的恶意商标注册”为绝对禁止注册事由。但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商标注册流程的优化与申请费用的下调,受投机牟利、“傍名牌”等利益心理驱动,以牟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的商标囤积行为疯狂涌现,对我国商标注册秩序造成极大破坏,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损害公共利益。监管部门已多次出台规范文件,明确提出对商标囤积行为进行严打。2019年4月新出台的《商标法》第四次修正案,也立足于维护商标实际使用、遏制囤积性注册,新增“不以使用为目的恶意商标注册”为绝对禁止注册事由。但尽管规制商标囤积行为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业内对于商标囤积行为的概念特征和构成要件仍然莫衷一是,实务中对其规制路径的选择也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回答上述问题为研究起点,对商标囤积行为的概念特征、规制必要性、当前规制情况等进行全面研究,旨在发现并完善当前规制路径的欠缺之处,真正实现对商标囤积行为的有效规制。本文除导言外,由如下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对商标囤积行为本身进行全面论述,具体从概念界定、类型化分析、特征描摹与规制必要性分析三个方面展开。该章从对“囤积”二字的古今语义分析出发,结合监管语境和学理观点,厘定商标囤积行为概念;并根据实践中商标囤积行为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展开类型化讨论;再以此为基础,对商标囤积行为的基本特征进行描摹,并对规制商标囤积行为的必要性进行探析。第二章,对实践中对商标囤积行为的法律规制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当前法律规制的不足之处。该章依托法规文件与实务案例,承接第一章对商标囤积行为所进行的类型化分析,总结三种不同类型的商标囤积行为的法律规制现状,聚焦于具体法律依据的解释、演变与具体适用,以及行政司法实践中的裁判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并分析当前商标囤积行为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对完善商标囤积行为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以上述研究结果为基础,参考域外相关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与制度现状,为解决当前我国商标囤积行为法规规制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益思路,力求切实维护《商标法》立法宗旨,实现对商标囤积行为的有效规制,促进我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其他文献
广告屏蔽竞争法规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定广告屏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核心问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经营者合法权益”的确定,二是屏蔽行为的正当性认定。经研究同类案件可弥补理论中忽视“经营者合法权益”研究等疏漏。案件梳理反映出实践中关于“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具体对象除商业模式及其利益外,还存在约定利益、广告播放内容处分权等观点。商业模式产生的利益符合竞争利益属性,应作为“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案件梳
近年来,股权质押融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备受青睐。由于普通的债权融资对上市公司有较多限制,股权融资会影响到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因此股权质押融资因其操作便捷、监管宽松,且对控制权没有影响等优势,自2013年正式进入我国资本市场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其发展过快,配套监管措施没有及时出台,导致2017-2018年A股市场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大规模爆仓事件,促使相关部门紧急出台限制措施,帮助股权质押在我国资本市场健
我国立法对于物品中的人格利益经历了“有限承认”“否认”和“承认”三个阶段,《民法典》第1183条在吸收2001年原《精神损害赔偿解释》第4条的基础上扩大了保护范围,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院对该条文的理解不同,同类物品“同案不同判”现象突出。通过分析立法的态度转变和条文适用的难点根源在于人与物的二分思维、财产的固有属性、物上人格利益内涵不清等,本文回归最初人与财产的关系本源,厘清了物上人格利益的实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资本的跨境流动,以及我国进一步大力推行“一带一路”,势必会与沿线亚欧国家发生频繁的贸易及工程往来,产生大量的对外应收账款。在此背景下,可以将相应的应收账款打包作为基础资产发行资产支持证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以达到盘活资产、拓宽融资渠道的目的。在跨境资产证券化的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项目所涉及的基础资产、应收账款债务人、债权人等主体均身处不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股权发行注册制改革”,拉开了注册制度改革帷幕;在长时间的酝酿后,《证券法》于2019年底出台,该法律确立了笔者国以注册制为基础的股票发行制度,开启了笔者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新篇章。由于注册制与核准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界也对注册制下审核方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本文也着力于“注册下存在实质审核”这一课题开展研究,论证了注册制下实质审核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投资者保护,促进资本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在审慎监管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创新,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柔性监管”作为我国“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补齐监管制度短板”的重要措施,是我国具体落实规划目标的有力保证。而问询监管作为一种柔性监管措施,其并不造成对于上市公司的直接经济损失或者行政惩罚措施,但基于声誉理论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行为中对于大数据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这使得市场内经营者之间的竞争格局以及进行商业决策的方式已然变化,竞争者之间达成和实施合谋行为的风险大幅增加。首先,大数据技术使达成合谋所需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化,难以通过传统的分析框架对大数据技术介入的合谋行为进行分析认定;其次,大数据技术与算法应用也为合谋行为提供了更多的、更隐蔽的达成方式,其中还存在一些可能限制竞争但现行反垄
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环保民企在应对环境问题、增加社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上充当着生力军角色,但近几年因结构性去杠杆及经济增长降速等而普遍陷入经营困境甚至是面临生存压力。以此为背景,业内不少民营企开始积极行动,主动引入国有资本来寻求摆脱经营困境。但是目前,学术界鲜有研究环保民企引入国有资本的实践行为,导致环保民企在引入过程中缺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族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一种特殊形态,为我国GDP、税收的增长,就业岗位的增加贡献了重要力量。然而,中国家族企业寿命往往都十分短暂,内部控制建设形同虚设就是其中一个原因,“家本位”的传统观念,任人唯亲的管理方式,使得家族成员管理者缺乏相应的制衡与监督,也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治理机制来处理和协调冲突,不重视制度的建设,即使有
相关市场界定的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完善,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传统单边市场的基础上的。而目前的平台企业多具有双边市场的结构,在此结构下的非对称的定价策略、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界竞争的特性给相关市场界定带来了挑战:首先,双边市场复杂的竞争约束带来了市场选取的难题;其次,不对称的定价结构、免费的商业模式、双边市场间的反馈效应导致定量分析方法在应用时的失灵;最后,跨界竞争的特性使得商品边界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