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疾病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近年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孤独症)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精神病患者相比于正常健康人群具有更高的伤残和死亡率。近来研究证实精神病患者(如精神分裂症,孤独症,抑郁症等)体内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糖脂代谢功能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从而导致机体生理内环境紊乱。内环境的紊乱会加速细胞的衰老进程,引起一些常见的年龄相关的疾病。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被证明是精神疾病患者细胞累积损伤及老化的潜在的生物标记,而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在精神疾病中或尚未研究或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有鉴于此,在本论文中针对这一个问题展开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 第一,孤独症患者体内线粒体DNA拷贝数的异常变化已经被包括本研究组在内的几个研究团队证实,其间接证实了孤独症患者体内线粒体功能的异常。然而,孤独症患者体内端粒长度是否受到细胞异常微环境变化的影响还不明了。为此,我们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孤独症患者组和就正常的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细胞的端粒长度进行了检测,探究孤独症患者的端粒长度是否发生异常改变以及其是否与孤独症的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端粒长度显著缩短(p=0.006)。我们又根据患者是否接受过药物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提示接受家庭康复训练的患者组比未接受训练的患者组的端粒长度长(p=0.012),而药物治疗对孤独症患者端粒长度无影响。此外,我们的研究未发现端粒长度与孤独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第二,针对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在精神分裂症中的研究结果尚未达到共识。鉴于之前研究普遍存在样本量小,患者异质性大以及未控制药物等混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对137例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44例健康对照受试者的外周血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进行了检测;此外,为探究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端粒长度的影响,患者组经过利培酮治疗八周后再次进行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检测。 本研究发现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外周血线粒体DNA拷贝数较健康人群显著减少,而其端粒长度则与健康人群无显著差异。经过8周的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线粒体DNA拷贝数轻度降低,而其端粒长度无明显变化。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的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不存在显著地相关性。而治疗前的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与利培酮的临床疗效存在显著地相关性,提示端粒长度和线粒体DNA拷贝数可能具有预测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某些临床症状疗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