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对于构建高质量的城市群,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都市圈内城市之间存在着空间上的依赖性,核心城市带动作用的提高是都市圈发展的关键。目前,关于都市圈的研究,总体在不断丰富。本文以都市圈内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以探讨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为主线,以寻找带动作用提升的实现途径为目标。首先,对都市圈、核心城市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阐述了都市圈与核心城市的概念内涵,识别了我国都市圈;其次,阐释了带动作用内涵以及带动机理分析框架,以传统经济收敛模型为基础模型,引入空间因素形成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检验的空间面板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最后,从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大小的影响因素入手,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topsis法对我国都市圈核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大小进行评价,完成了实证检验。主要形成以下观点:第一,都市圈不同于城市群,二者是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两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且都市圈的形成早于城市群,是城市群的初期形态,都市圈需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至少拥有一个核心城市;二是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在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三是都市圈的空间结构呈现明显的圈状。关于核心城市与中心城市的关系,本文认为核心城市是中心城市中的一种,是处于最高层级的中心城市,一般来说,一个都市圈内有一个核心城市。通过对我国都市圈进行识别可知,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24个都市圈。第二,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实质上是一种净效用,取决于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二者谁处于主导地位。考虑到大连圈、哈尔滨圈、乌鲁木齐圈样本过少,利用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检验模型仅对识别的21个都市圈核心城市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都市圈内核心城市均对周围城市产生了带动作用。第三,核心城市带动作用的大小受其自身的辐射带动力、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的联系程度以及周围城市的承接能力三方面影响,对21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大小进行评价可知,综合评价结果整体符合实际情况,上海圈、广州圈、首都圈内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远大于其他都市圈,同时首都圈也与上海圈和广州圈具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比较分析,上海、广州、北京的带动作用之所以较大,与核心城市具有较高的辐射带动力、核心城市与周围城市联系密切、周围城市(尤其是上海和广州的周围城市)具有较高的承接能力有关,而北京之所以与上海、广州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因为北京的周围城市的承接能力过小;从空间上看,具有“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利用系统聚类的方法,按照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大小,可将21个都市圈分为四类,第一类有上海圈和广州圈,第二类是首都圈,第三类有厦门圈、南京圈、长沙圈、杭州圈、深圳圈、南宁圈、济南圈、昆明圈、合肥圈、青岛圈、成都圈、郑州圈,其余为第四类。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都市圈核心城市带动作用提升的实现路径,实现路径包括强化和优化核心城市功能,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打破有形和无形障碍,畅通要素流动通道;增强周围城市综合实力,提高周围城市的承接能力;实现都市圈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都市圈内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